读《红楼梦》之贾雨村:以后年年中秋,他是否会怀念那晚的明月

标签:
红楼梦贾雨村甄士隐 |
分类: 读书笔记 |
中秋的基调,总是多情而又伤感,诗意而又超凡。月有阴晴圆缺,当它年复一年地以短暂的圆满映照着万千变幻着的大地时,时光早已荏苒,人事历尽悲欢离合,一切都回不到最初的模样了。
一本残缺了200多年的《红楼梦》,记述了金陵人家的浮沉兴衰,勾惹起我们心底最善感的愁肠。而今回望,早已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那幅摹画着贾府兴衰的经典长卷,于贾雨村和甄士隐把酒共度中秋时,拉下了帷幕。
那晚,甄士隐家宴已毕,命仆人在书房另具一席雅宴。阖家团圆的夜晚,他惦念着隔壁庙里孤寡无依的书生贾雨村。
关于贾雨村,书中作了详尽的介绍。他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出身于湖州诗书仕宦之族,可惜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而今家中只剩得他一身。为了进京求取功名,他来到姑苏,暂寄葫芦庙安身,每日靠卖字作文为生,贫寒潦倒,转眼已蹉跎了两年。
甄士隐是家居庙旁的一位乡宦,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最喜交好文人雅士。当他披着月光,踱步至庙里寻访雨村时,他的这位文友正念着近乎奢望的心事。
不久前,他在甄家书房翻弄书籍解闷时,瞧见了一个名叫娇杏的丫鬟,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着实动人。娇杏“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里,从娇杏的角度,写出了贾雨村全然大丈夫的伟岸形象,虽为清贫文人,却毫无酸气。娇杏心想,他定是甄老爷有意周济的人,寻思时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两次。
怎料,贾雨村以为娇杏有意于他,心底一阵狂喜。落魄已久的他从来孤苦无依,靠着只身的挣扎,奔着前途与希望,渺茫而疲惫。有的人在挺身坚强时,常常误以为自己拥有一副钢筋铁骨,足以对抗世态的炎凉与内心的风霜,但一旦他人奉上温暖,原先的刚强会立即变得柔软。当即贾雨村就将娇杏的回眸当做知遇,把一个普通的丫鬟想作了风尘中的知己。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中秋之夜,他怀着这样的心事,随口吟诵了一首五言律诗: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吟罢,他“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而这“时飞”,正是他的字。满腹的才华,满心的抱负,却因为生不逢时,困顿于此,他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正当他哀叹时,贵人到了。
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夸赞之后,他说明来意,中秋是团圆之节,不忍雨村独坐僧房,寂寥挨过,特备宴款待,以表关切。每每读到这里,总觉甄士隐难得饱读诗书,却不慕功名,秉性恬淡;守着偌大的家业,富足一方,却饱有一颗善心,乐于捐助儒生,实在可敬可贵。
二人来到甄家书院,美酒佳肴自是不在话下,觥筹交错、三杯两盏之余,伴着飞彩凝辉的月光,耳闻家家箫管弦歌,贾雨村借着酒兴,对月寓怀,随口赋诗: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张口既来的诗词,印证了贾雨村不凡的才学。一旁的甄士隐听了大赞,马上说明有心资助的想法,命小童速封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要知道,当时贾府里的小姐月钱也不过二两银子,五十两确是一笔巨额,而贾雨村平淡的反应并非寡情薄意,实则中国文人重利轻义的传统,这一描写彰显了贾雨村的骨气和坦然。若换作一工于心计之人,势必会有一番惺惺做态的感言和卑躬屈膝的叩谢。
甄士隐随后交代雨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谁料,贾雨村五鼓已进京去了,并留下话给甄士隐:“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由此可见,贾雨村不迷信,重事业,在那个时代尤其难得。
第二年春闱大比时,贾雨村不负期望,中了进士,选入外班,升了本府知县。他得知甄家败落的消息,伤感叹息了一回,被告知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走失后,他承诺“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还赏给了甄士隐丈人封肃方二两银子。次日,贾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原来,贾雨村一直念念不忘那个风尘中的知己,迎娶娇杏后,“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
直到此刻,贾雨村真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他相貌堂堂,拥有不凡抱负、过人才华和高远志向,高中为官之后,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甄士隐果然没白看好他,娇杏也实在侥幸。
只是如此正派的个性,初入官场却遭遇不顺,很快被上司参了一本,说什么“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其实都是空话,说白了,他涉世未深,还不懂官场的厚黑之道。
曹公前面一句分析更有深意:“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其中的“未免”二字,为春秋笔法,看似平淡,实则力重千钧。既写出了“贪酷”乃官场常态,又点明了贾雨村遭受了莫须有的污蔑。
被参下台后,贾雨村机缘巧合做了林黛玉的老师,在黛玉父亲巡盐御史林如海的推荐下,贾政为他“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此处“轻轻”二字,将当时朝廷任用官员制度的随意与腐败描刻得入木三分。而在官场染缸的侵蚀下,当初颇有骨气的贾雨村对林如海千恩万谢,高傲的书生气质荡然无存,只剩下对权贵的媚上奉承。
果然,他变了。
不久,金陵应天府缺出,贾雨村便谋补了此缺,择日上任去了。大好前途,在贾府的提携下,失而复得。此时贾雨村的心态,早已没了当初的锐志锋芒。上任后第一宗官司,便是牵扯他恩家的一场命案。一开始,贾雨村也表现得颇有正义感,得到门子的暗示后,他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退堂。
在官场上栽过跟头的贾雨村学乖了,他接受了上回的经验教训,不再贸然为自己的天真付出代价。在门子的提醒下,他遵循利益而非事理断案,徇私枉法,让死者含冤、真凶逍遥,而他恩人的女儿香菱也断了被寻回的希望。反正在他心里,甄士隐一家对他已经毫无利用价值了。
结案后,他将好心提醒的门子寻了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随即给凶手的亲戚贾政及王子腾各去了信,慰藉对方,无需多虑。此时的他已然明白,为官之道,最重要是伺候好上司,依附于权贵。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贾雨村人性堕落的开始。终于,在历经了跌宕浮沉之后,他有了最深的反省,向黑暗的官场交出了投名状。在腐败的土壤中,这颗原本正派刚直、一身正气的读书人种子渐渐被腐蚀同化,最终人性泯灭,成了腐败土壤的一部分。
优秀的知识分子,做了亨通的官吏。
那个错勘贤愚、是非不分的时代,哪里是盛世,分明就是末世!
而后,为了抢夺古扇,向贾赦献媚,他害得石呆子家破人亡,连贾赦的儿子贾琏都看不下去了:“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 可见贾琏虽为人放荡不堪,但起码还有做人的底线,此时贾雨村已蜕化得连贾琏都不如了。
他终于成了自己曾经深恶痛绝的那类人。
只是在他循着富贵大道一路驰骋,身穿锦衣美服,大嚼山珍海味时,是否还会想起多年前,那个和甄士隐一起把酒言欢、笑谈人生的自己;那个虽着敝巾旧服,却学富五车、志向高远的意气书生;那个虽是贫窘,却绝不卑躬屈膝、一身铮铮铁骨的大丈夫;还有曾经那些微末却坦荡的快乐。
此后的年年中秋,他是否会怀念那晚的明光。当他娴熟自若地斡旋于纷繁复杂的官场之中,每到夜深人静寂寥时,心底是否会浮现一丝隐痛:该有的都有了,可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
得意处,很快就到失意时。
曾经,甄士隐遭逢不幸,只是几日的光景,便由喜到悲,由悲入空。大起大落的痛楚,打磨了他看待世事的眼光。他注解道人的《好了歌》,当中蕴含的真意,很是妙绝: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其中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说的便是贾雨村的结局。眼看贾家失势,他终于撕开了人性最丑恶的底线,落井下石,恩将仇报。只是,蜕变带给他的并非永久的欢愉,最终他还是扛枷带锁,沦为阶下囚,而这次的罪名真的是“贪酷”。
从寒窗苦读,到获罪遭难,其间发生了多少故事,其间又省略了多少故事?
也是从一个中秋之夜开始,繁盛百年的贾家大户,以惊人的速度衰败了。最终家业凋零,食尽鸟投林,一切繁华兴盛都幻化成了人事代谢、往来古今。如秋风萧瑟,落叶缤纷,做了千古自然的一部分,湮没于斑驳历史与落落尘埃之中,踪迹难觅。
而贾雨村这个结构性的关键人物,终于由出众变得平凡。成为了那个时代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代表。高中是必然,风光是必然,获罪也是必然。
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中秋又一年,凄怆摧心肝。只是红楼的故事,由他开场,也注定由他谢幕。
更多内容请关注“心草雪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