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名字有何新意,让老苏亲口告诉你

标签:
苏轼苏辙苏洵 |
分类: 读史感悟 |
咱们中国家长向来对取名特别重视和讲究。名字要伴随孩子一生,所以取名是大事,马虎不得。可是,读中国古代史,你会发现,好像汉代之前,人们给孩子取名比较随意。
举两个例子。
读书时,学过《左传》中的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郑伯,顾名思义,就是郑老大,春秋初期郑国的第三任国君。郑庄公的母亲生老大时难产,所以特别不喜欢大儿子,偏爱小儿子共叔段。后来,共叔段越来越骄纵,欲夺国君之位,郑庄公出兵讨伐,打败了弟弟,还将偏心的母亲迁到颖地。最后,在颖考叔的规劝下,母子重归于好。
文章中有两句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及黄泉无相见。第一句还在《甄嬛传》里出现过,想起来了吧?
那么问题来了,还记得郑老大叫什么吗?原文写:“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寤生就是倒着生,产儿足先出的意思。果然,堂堂春秋小霸郑庄公的本名就叫做姬寤生。这名字是不是也取得太不讲究了?
第二个例子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大家都知道他叫刘彻,可这是他做太子时改的名,之前他叫做刘彘。对这个名字,我就疑惑了,彘是猪的意思吧,哪有皇帝给自己的儿子起这样的名字。资料上显示,这个名字是汉高祖刘邦托梦给武帝他爸(汉景帝)给取的。书上还说,按照现代中国人的观念,猪不但脏而且笨,但汉朝人却认为猪很“通”(很聪明的意思),后来刘彘改名为刘彻,彻与通同意,所以彘和彻就是一个意思。
好吧,如果彘在当时被认为是很聪明的动物,那为什么吕后将戚夫人的手脚砍断,熏聋耳朵,灌下哑药,关在猪圈,起名为“人彘”?吕后那么恨戚夫人,不可能夸她聪明吧?所以,我百思不得其解。
以上是取名不讲究的例子,好了,不扯远了。今天咱们重点来说说,这位极有学问的北宋文学家——苏洵,他给儿子取名有何讲究。
小时候背《三字经》,里面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个苏老泉说的便是苏洵,他自号老泉。苏老泉年轻时不爱读书,终日嬉游,直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为学,最后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人生最大的成就,并非在文学方面,而是他生了两个好儿子——苏轼和苏辙。
尤其他的大儿子苏轼,在中国群众基础一直极好,从古至今,只要提到这个人物,几乎无人不喜欢,无人不爱戴。论起苏轼的全方位才能,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有一段概括,精妙到位:“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的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在苏轼十一岁、苏辙九岁时,苏洵写过一篇文章《名二子说》,特意解释了儿子名字的含义和对他们的期望。
文章很短,是这样写的: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轮子、辐条、顶盖、车厢底后部的横木,对整个车子来说都各有功用,唯独轼(车厢前端用来扶手的横木)看似没什么实际的用途。但是如果去掉轼,车就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车了。轼儿啊!我担心你过分显露自己,不会掩饰锋芒。天下的车辆没有不顺着辙(车轮碾出的印迹)走的,说到车子的功劳,没有人会想到辙,一旦发生翻车之祸、马毙之灾,罪责也算不到辙上去。所以说,辙很妥当地处于祸福之间。辙儿啊!我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够避开祸患。
轼是车上类似扶手的横木,可以借其望远,《曹刿论战》中有“登轼而望之”,而望与瞻同义,所以苏轼字子瞻,他的字就是这么来的。辙是车轮辗轧出的印痕,也指车行的路线。车辆行驶必须顺应一定的路线,顺应在古汉语中便是“由”,因而苏辙字子由。
苏洵在文中表达了对爱子的告诫:轼儿,你时常太锋芒毕露了,咋就不会掩饰自己呢,你这个孩子让父亲很担心啊!辙儿,你不太去追求什么,也不会犯什么错,你这个孩子让爹爹很放心呢!
读完这篇文章,我真觉得老苏就是个半仙,不然为什么他在儿子幼时便看透了他们的脾气秉性,甚至预测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还有一个关于苏轼苏辙兄弟的故事,记载于《瑞桂堂暇录》中。话说,苏洵作《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经过成都,拜访了当地名士张方平。张先生出了六道题想考考苏家兄弟,他自己则在旁边的密室窥视。他看到,两人拿到试卷后,苏辙有道题拿不准,便偷偷地问哥哥,苏轼拿笔倒敲几案,暗示答案是
“管子注”,苏辙马上心领神会。目睹兄弟两作弊的情景,再看完他们交来的试卷,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你的两个孩子都是天才,苏轼聪敏特别可爱,苏辙为人谨慎沉稳,他的成就可能会超过苏轼。
若论仕途发展,苏辙确实超过了哥哥。苏辙一生为人稳重、寡言鲜欲、君子不党,在哲宗朝,曾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而苏轼这个人一生官场不得志,为当轴者所恨,屡遭贬谪,还险些因为写牢骚诗引来杀生之祸。他的缺点很明显,优点更明显。苏轼才情横溢、性情率真、潇洒豁达,脾气中充满了韧性和英迈之气。诸如优缺点之间的起伏错落,正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正是我们喜欢他的地方。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果然,苏辙总是能安妥地处于祸福之间,官位和年纪都超过了哥哥。而苏轼听不进老爹的教导,改不掉自己坦率锋芒的个性,一生挫折不息、风波不断。
40多岁时,苏轼因为一场“乌台诗案”被构陷入狱,好不容易幸免一死,被贬到了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的侍妾朝云生下一个男孩。孩子满月那天,亲朋好友都来庆贺,给婴儿洗身,这也是那时的传统。苏轼作了一首诗,就叫《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直白如话,表达了苏轼对孩子的期望——孩子啊,你不要太聪明,你老爹我一生辛劳辗转都因聪明所累,你最好一直愚笨,就这样无灾无难地做个公卿吧。这首诗在后世被很多文人改编,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写的《反东坡洗儿诗》: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一向豁达的苏轼居然转变那么大,是他终于开始反省,对自己的处世方针有了悔意吗?他要依循父亲的教导,有所收敛了吗?
非也!《洗儿诗》明写对孩子的期望,实则是变着法骂那些当权的公卿“愚且鲁”。
苏轼晚年被贬儋州,就是如今的海南,当时还是荒蛮之地,布满瘴气,去了就是九死一生、往而难返,苏轼抱着老死儋州的打算,坦然达观地接受了安排。他笑称自己此番被贬就是“天子以我为箕子”,当初周武王将箕子封于朝鲜,箕子将华夏文明传到那里,开启了当地民智。苏轼自喻箕子,表达了要尽力帮助这片蛮荒之地开化文明的决心。在儋州的三年里,苏轼不但在地方管理上颇有建树,而且潜心著作,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真不愧“秀句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三年后,朝廷大赦天下,被贬的元祐大臣纷纷北迁。儋州的百姓知道苏轼要走,依依相送。在归途中,苏轼用一首诗总结了此番天涯之行,其中有两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性格锋芒、屡受挫败而悔恨过。老苏作为慈父,自然希望儿子先学会生存,再谋求发展,平安是第一位的。可苏轼自己明白,人生不过是一场经历,与其憋憋藏藏、委委屈屈地活着,倒不如快意雄风、随性洒脱地抒写一番蓝图。艰辛也好,磨折也罢,终不负来人世走上一遭。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终于,在一次次捶击、磨砺、锻造、鞭策之后,他的生命愈发饱满而厚重,散发出熠熠夺目、亘古不衰的光彩。令后世的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更多内容请关注“心草雪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