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这本余秋雨先生的新版《文化苦旅》,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回了十三年前,那时读高三的我在初读完《文化苦旅》之后惊诧不已:原来散文还能这样写?原来文章能写得如此如梦似幻,又与踏实的大地相接。在一番感叹之后,我开始循着书上的古今地名,品读文化的同时,在地图上勾勒出他行走过的足迹。仿佛自己也一同参与了苦旅一样。
从看完这本书开始,我的作文水平突飞猛进,频频满分。高考毕业后,妈妈将我高中时的优秀作文装订成册,读大学时,我将那本册子拿给当时校文学社的社长看后,顺利成为了文学社的主编。此后我笔耕不辍,毕业工作后更是做了文案,靠卖文为生。
回望这些年来,我一路走南闯北,每跋涉一地,总是不忘在已经十分沉重的行李箱中放入几本珍爱的书,而其中一定少不了《文化苦旅》。如今我总算在深圳安定下来,搬进自己的新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一个高高的实木书柜,把这些书满满地陈列于内,然后对它们说一句“这些年你们辛苦了”。在最显眼的位置赫赫耸立着的正是已被我翻看过很多次、铺满笔记、盛满回忆的《文化苦旅》,这本书的旁边依次竖立着余秋雨的其他作品:《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寻觅中华》、《问学·余秋雨》、《中国戏剧史》、《借我一生》……这些年来,每当我捧读这些书,犹如探寻一个厚重的生命,衍生出对人生、历史、未来凝重的感悟和思索。无论起初内心有多么浮躁难安,都会在阅读中变得冷静、沉着、厚重,逐渐寻觅搭配一片属于自己内心的栖息之地,那里翩然于世外,独立于现实,无需为个人的得失与悲喜而牵绊。
读余秋雨的书,让我迅猛地成熟了起来,而这些成熟的开始就是十三年前的《文化苦旅》。是这本书帮我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那一年,我十八岁,而《文化苦旅》正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而今,我翻开新版的《文化苦旅》,完全不同于旧版的风格,但又有几份似曾相识。只留了几篇旧作,大部分是余先生重新撰写的。翻开扉页,有一篇秋雨自记,大致是写2010年,有一家报社在全国各省青年学生中做民意测验,评选最受欢迎的中国当代作家,余秋雨先生被评为第一名。而冠军奖杯是著名艺术家钱给余秋雨塑造的一座雕像,钱为从来不曾见过余秋雨,只能凭着书中的照片雕刻。
雕像的照片附在文章旁,我看着雕像,和我心中的余先生不是太像,但依稀有点神似的影子。我随意翻开第二页,是一张余先生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下一行说明:开始“苦旅”的那一年。我再翻看前页的雕像,顿时明了:钱为先生雕刻正是很多年前那个踏上苦旅的余秋雨;那个不顾念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位,毅然决然地辞职开始漫漫文化之旅的余秋雨;那个固执地走出冬暖夏凉的“编制”岗位,为了理想而甘心做一个文化“创业者”的青年余秋雨;那个不为领导挽留所动,不愿只做一个中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的余秋雨。
那一年,他放下荣耀,背上简易的行囊,四处游历,边走边写,之后,他几年出一本作品,这样的速度和如今许多高产作家相比实在算是龟速,但是他的文章真是篇篇经典、字字珠玑。而这一切荣耀的开端就是当年那个对理想偏执的少年,那个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时刻。
关于那篇雕像的文章中,余先生写道:他把我雕瘦了。这好办,从那天开始,我就按着雕像的标准锻炼塑身。结果,一段时间下来,我已经和雕像一模一样了。
这段文字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如今的余秋雨的样貌回到当年那个苦旅开始的时刻,他的心亦然。他要踏上前方的征程,进行一番新的旅行,尽管他已经六十多了,但是在当年社会,这个岁数,真的不老。
我从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也决心随着他的文字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十三年前,爸爸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作为十八岁的礼物送给了我。十三年后,三十一的我预备与依旧年轻的文字一道开始一番新的旅程。
十三年前,我从山脚迈向山腰,一路愕诧于从来未见识过高度与美景。十三年后,三十一岁的我计划放空行囊,轻装上阵,踩着韵律的步伐去山顶欣赏喷薄欲出的朝阳和如梦似幻的云端。
突然想起,当年玄奘西游,千辛万苦取经完成之后,他踏上归途并选择了一条来时从来不曾走过的路,就这样从东到西,再从西到东,他带着一身的闯劲,经历了两次险途,而这么做是为了领略不同的风景,为身体和心灵增加更加丰富的历练。我希望此次新的旅程也是一条不同来时的路,让我可以在一个新的高度彻底地领悟一次人生的厚度。
十三年后的旅程,我也带上了十三年前的闯劲。
卯了卯劲,抬头望望前方的淼淼前程,再低头看看脚下坚实的土地。我出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