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源寺旁的刑场

(2012-03-02 10:40:19)
标签:

谭嗣同

文化

分类: 文学评论

(一)

    2008年的夏天,正值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有幸进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实习,接到的第一个外出采访任务便是报道北京寺庙在奥运期间接待游客方面有何改进措施。在领导的帮助下,我联系到了法源寺的智勇法师,于是法源寺成为我此次采访的第一站。

    在网上详细查询了路线图,终于费尽周章了解了法源寺的具体方位,出了地铁站边走边问,才知道还要走好一段路。我心想反正距离约好的采访时间还早,权当旅游观光,边走边看边找吧。正在悠闲自在时,我猛一抬头,看见了前方的地名:菜市口。似曾相识,我凭直觉在脑海中飞速搜索。菜市口刑场——不就是“戊戌六君子”行刑的地方吗?相距法源寺很近,但真的很难将宁远幽静的古刹和血腥杀戮的刑场联系起来。

    我轻轻闭上眼睛,但越是闭目冥想,记忆越是飘远……

 

(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满清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而后清王朝在世界列强面前作了一系列改变积弱积贫状况的努力,统统宣告失败。体制的腐败、观念的落后,一个封建社会长期沉积的问题显露无遗,想要不当亡国奴,不大刀阔斧进行一番改革是不行了。中国知识分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光绪皇帝的大力支持下,戊戌变法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变法内容包括: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致使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在此,对于这场百日维新最终失败的原因,我只能一带而过,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庞大而冗杂的课题,不是随意几句可以说明白的。我想说的只是,如果不是后面的血腥政变,或许谭嗣同这个忠义的血性汉子很难避开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光芒,一下子闪耀于历史舞台。

    记得中学历史书上印有谭嗣同的照片:深色的外套、浅白的内里,一手叉于腰间,一手持着宝剑,浓眉大眼、闪闪如电。从他平素的形象和装束上看,我们大致能想象他在刑场上的悲壮、决绝与无畏。纵观中国历史,主张改革变法的人一般很难得以善终,商鞅变法,惨遭车裂,死得最惨。在中国搞改革是要做好置生死于度外的准备的。对于死,谭嗣同应该早就想到了,不然怎么会有后来的从容不迫呢!

    在被捕之前,他是有足够的时间逃跑的,他到梁启超避居的日本驻华使馆,将一个小木箱交给梁启超,说里面是我所有的诗稿,你带上日本去吧。当梁启超眼含热泪苦劝他一起逃走时,谭嗣同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在他看来,梁启超是图变法将来的“行者”,而他自己应该留下来做“酬圣主”的“死者”。

    戊戌变法朝着戊戌政变的飞向快跑,谭嗣同明白自己的死期将近。大刀王五来到浏阳会馆找他,劝他改变主意。他掷地有声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去意已决,他要用自己的死为改革殉葬,唤醒国人的觉醒和中国昌盛的希望。

    对于他的慷慨赴死,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死得其所,至少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荡气回肠的浓墨重笔,其无私的爱国正气激励后世。但也有人认为即使他死了也无法改变变法失败的结局,死得冤枉,死得不值,以他的才气和抱负如果好好活着,将来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戊戌变法一早就埋下了失败的恶果,即使牺牲流血也很难挽回局面,然而读历史不能只着眼于结果,某个时代和重大事件的精神需要某些人用生命和鲜血留下烙印。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谭嗣同的气度和胸怀不应用结局来衡量的。

 

(三)

    他在北京浏阳公馆的莽苍苍斋被捕。在牢房的墙壁上,谭嗣同留下了生命的绝唱: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光绪24年8月13日,33岁的谭嗣同与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被绑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临时竖起的六根木柱前。谭嗣同对着围观者大声呼喊: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铡刀一闪,手起刀落,血光如炬。天空留下了一道悲壮的霓虹。

    我最近在网上搜寻这段历史,在凤凰网上看到有一篇文章,写当年六君子在刑场上,围观的群众向他们扔菜帮子,恨得咬牙切齿。

    如果当时的场景真是如此,不知谭嗣同们会不会改变以死报国的初衷。

    那天的血色波光映红了北京夏日的天空,也应该震慑住了不远处的法源寺吧!

   

(四)

    法源寺初名为悯忠寺。上世纪90年代,台湾历史学家、作家李敖以“悯忠”二字为切入点,以法源寺这座古刹为北京,再现了百日维新后谭嗣同英勇就义的过程。而小说的名字就叫做《北京法源寺》。2000年,此小说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书中的人物大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都有不同版本的传记问世,戊戌变法本身也在文学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过无数次,李敖的写法却荡开一笔,找到法源寺这样一个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为切入点,把历史的纵线通过一座寺庙无限制地牵连起来。《北京法源寺》改革时代人物之口讲述他对善与伪善,死事与死君等问题的看法,代表了近百年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的最深刻境界。从哲学的角度看,此书也是继《道德经》之后一部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人思想的书籍。

    清幽的古寺终究和那场腥风血雨剪不断关联,北京城内最清净的土地居然和令人毛骨悚然的菜市口刑场相距咫尺。或许这也是历史的巧合安排,让豪侠、忠义的英魂能得到及时的超度,让尘埃落尽,悲愤的情绪能够在青灯黄卷之中得到平息和释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