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屋子里的人

(2012-04-01 09:07:38)
标签:

文化

分类: 随笔

    你见过铁屋子里的人吗?

    20世纪早期,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进步刊物《新青年》在全国范围内激动强烈反响,当时新文化运动悍将钱玄同向鲁迅先生约稿,其时鲁迅早已将中国民众劣根性看透,但一直不愿出面打击这种劣根性,鲁迅先生有一番很著名的解释:“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先生将这一番对话的感想记录了下来: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鲁迅先生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革命运动的主将。

    ……

   以前一直在学校读书,周围充斥着朝气向上的氛围,夹杂着青春的灵气和清晰简单的生活目的,那时的自己真如民国时期的进步青年一样,身边的老者也一个个博学睿智,勤奋努力成为生命的主旋律,那时读鲁迅的作品有点百思不得其解,那些鲁迅笔下的麻木不仁的大众是大先生想象的夸张吧!这个世上如何会有阿Q般显而易见的愚蠢?看来大先生真是多虑了。

    这个想法伴随我直至毕业,踏上社会,亲见了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我开始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对于“铁屋子”那番言论的精辟,只是在经历了国家多番变革的今天,在“铁屋子”里睡觉人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前段时间采访了一位怀抱作家梦的青年,因为对梦想矢志不渝,坚持在家写作,并幻想以写作为生,可惜他的文笔实在一般,而靠写作获得的收入不足以养活自己,于是35岁的人了仍然靠父母养活,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也自然没有成家。可怜天下父母心,难得父母体谅儿子的苦心,坚称为了儿子的作家梦,他们只要活着一天就会养他一天,即使儿子最终没能当上作家也无怨无悔。

    又想起了08年在北京遇到了靠低保生活的一家人,北京本地人,一家四口男女老少都是靠拿低保过活,用他们的话说:“在北京有祖屋,所以住的地方不用愁,低保的钱足够吃饭,这就行了。”也想发财或者出去挣钱,但见过那些有钱的四川人吃苦耐劳的劲儿,实在自愧不如:“算了,咱们吃不了这苦,也不奢望享多大的福,还是呆在家里拿着低保收入过点舒服日子吧!”

    来到深圳后,小丽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全职太太。小丽名校毕业,原本有一份体面优厚的工作,事业前途无量,后来认识了现在的老公,老公有一家规模不小的公司,婚后有了孩子,为了全力支持老公工作,小丽辞职在家做起了家庭主妇,小丽当时想国外很多女人读到了博士,毕业结婚后就转型做高级主妇,可以更好地管教小孩,也可以在家里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当初小丽对未来的主妇生活憧憬不已,可结果,辞职后整个人变得懒散,个人空间和眼光都变得逼仄,和老公的差距越来越大,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小丽无奈地说:“我最近看《夫妻那些事》就觉得我和安娜怎么那么像,老公也开始嫌弃我了,我心里很恐慌,可是又没有勇气改变现状。”

    我有时想,这些人都算是关在铁屋子里的人吧!有的人不知身在何处,只一直在黑暗中懵懂地昏睡,直至不知不觉死去;有的人明知身处险境和最终结局,却安于现状而不敢改变。身体和内心的惰性模糊了双眼,磨灭了意志,冲掉了理想,忘却了责任,这应该是新时代的劣根性。生活的贫困、内心的空洞让明眼人唏嘘不已,却哀其困顿,怒其不变。然而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性格决定命运。也应了那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