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一直很痴迷余秋雨和安意如,虽然每天朝九晚六的忙碌着,仍不忘每天抽时间静下心来读读他们的文章。半年的时间,细想一下,居然差不多以十天一本书的频率阅读着。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问学余秋雨》、《借我一生》,还有安意如的浪漫古典系列《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和《思无邪》,后来的《陌上花开》、《美人何处》、《世有桃花》,以及古典戏曲赏析散文集《观音》,都已经读了个遍。尤其是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和安意如的《人生如之如初见》基本上读了不下10遍。相比余秋雨文字的厚重与用词的举重若轻、挥散自如,安意如多了几份青涩,却在青涩中多了些大胆和随性。虽然各有风味,但是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有历史底蕴与文化重量的余大师的作品。
余秋雨的可贵在于他脱离了繁杂森严的书堆,走出书房,去实地考察历史文化,所以他不仅对于历史事件了如指掌,更对于历史事件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如“苦行僧”,走遍世界,边走边写,边写边走,他在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记述千百年的历史。他像墨子一样,用自己的辛劳获得了一个个实地考察后的真实可靠,给文化注入了更加充分的资料。
最近,我一直在细品余秋雨的《寻觅中华》,想起从前读他的《山居笔记》的那种迷恋和崇敬,每篇散文都充满着实地考察的艰辛与对文化的尊重,而且据说《山居笔记》中的11篇散文是他推辞一切尘世繁杂,专心撰写了2年的结晶,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如果说看《山居笔记》感觉迷恋、感动、感悟的话,那么读《寻觅中华》的感觉就是惊讶、诧异了。《寻觅中华》从中华文明的起点皇帝开始追溯,到商代甲骨文的探究,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圣明,到诗的起源,到24史的母本启发,到魏晋风流人物的飘逸和陶渊明的隐逸,到大唐的繁盛、唐诗的巍丽,到宋朝文化的蕴藏,到陌生的元朝文化,直至明清的市民文化。洋洋洒洒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浓彩表述,虽然这些对于整个中华文化只是凤毛麟角,已经足以令人感动和惊讶。我惊讶于清末民初学者在探寻商代甲骨文所付出的鲜血与艰辛,我惊讶于诸子百家以社稷天下为重的德行,我惊讶于唐朝那些蹒跚艰难而行的诗人创下的奇迹,我惊讶于内忧外患的宋朝所创作的文明。而这一切的惊讶又让我的心波澜起伏,充盈着感动。
在这里只重点评论一篇是写唐诗与诗人的美文《唐诗几男子》。
在《唐诗几男子》的开篇,余秋雨就说明了,虽然做中国人很辛苦,但是有几个因素使得他愿意下辈子还做中国人,其中一个就是唐诗。在文章中主要介绍了唐朝几位有代表性的诗人:潇洒如大鹏般的李白、善良至美如鸿雁般的杜甫、清新多才内心高贵的王维、以通俗人性化著称的白居易、感悟历史情怀的刘禹锡、只愿意欣赏自己内心的李商隐。就这几个诗人的简单介绍,贯穿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是非,以蔚为大观写出了诗人们敏感、执着、优雅的内心。其中,尤其是杜甫,作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杜甫一生,几乎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国大地,被他看了个够。他与李白很不一样,李白常常意气扬扬地佩剑求仙,一路有人接济,而他则只能为了妻小温饱屈辱奔波,有的时候甚至像难民一样不知夜宿何处。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创造了一种稀世的伟大。那就是,他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帮助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真正的大事。与这件大事相关的另一件大事是,杜甫的善,全部经由美来实现。这是很难做到的,但他做到了。在他笔下,再苦的事,再苦的景,再苦的人,再苦的心,都有美的成分。他尽力把它们挖掘出来,使美成为苦的背景,或者使苦成为美的映衬,甚至干脆把美和苦融为一体,难分难解。”
这样的评价,让我想起以前读杜甫诗集的时候,尤其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着实感动得泪流满面了。杜甫虽然力量单薄,却从不吝惜自己的祈祷,他祈盼以自己冻死换取普天之下寒士住进广厦,这不单单是善良,更是一种稀世的自愿的伟大。“布衾多年冷如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受冻的感觉他很了解,可是在他受冻的时候,他心里牵绊的仍是天下。我想起古时很多君子的作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是可爱的杜甫无论做到了“穷仍兼济天下”,虽然他的能力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他个人而言,他已经尽了全力。
唐朝这些诗人的可爱来自于他们的真善美,来自于他们对于国家、社会、人民高度的责任感。他们中间大多是官场上的失败者,但是他们报效国家的志愿从来都没有变过,正是因为这些责任感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大麻烦。李白仕途不顺,终于有机会加入永王李璘的部下,建功立业,把手长江流域,却因为政治的无知而卷入皇室之争的乱战。无辜被俘后的李白在狱中见到妻子抱头痛哭,跟一个天真无辜的小孩没什么两样。对于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创造的巅峰文化,作者感悟道:“一切伟大的文化现象在实际生存状态上,都是从最狭窄的独木桥上颤颤巍巍走过来的,都是从最脆弱的攀崖藤上抖抖索索爬过来的。稍有不慎,便粉身碎骨,烟消云散。”
对于有思想、有文化、有责任的人来说,将自己投身于社会大浪中,总想做点有意义的事,但是文化人天生的天真又常常成为他们的弱点,因为天真,他们惊讶地发觉常人看不到的美好,抒发常人无法表达的优雅,因为天真他们才有了知识分子的天赋。但是也正是因为天真,他们常常看不清变幻莫测的时局,无法揣测和设计政治中的波谲云诡,所以常常被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但是他们往往又是坚韧的,押解牢狱会想尽办法逃出生天,被压迫会用特殊的文化方式表达愤慨。他们坚韧是因为他们渐渐明白:有时候,输得起比赢更重要。就如武学里面讲的要想打倒敌人首先要学会挨打。道理是:如果你打别人十下别人没事,别人只打你一拳你就趴下了,那么最后赢的肯定不是你。只有首先学会承受得住别人的拳头,才有胜利的希望。
因为有韧性,所以输得起;因为输得起,所以最终会赢。从唐朝这些命运不好的诗人中,我感悟到了这个道理。而文化和伟大的缔造很多时候就是在风险、在危险、在冒险、在好险中走过的,那些风险、危险、冒险、好险之后的结局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坚韧性格的必然。这些坚韧的诗人,凭着他们良好的修养、天赋异禀、顽强的韧性、源源的善心,成为所以身处逆境人的榜样。他们的诗繁华千年、耀目千年、溢美千年、传诵千年,成就了中华诗歌文化的巅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