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屈原源自于古老的节日,喜欢屈原源自于他诗性的浪漫,那些浩荡的情殇附和着几千年的诗篇,存活着,一直光芒四射。伴随着楚国的灵动,还是流逝的版本。如今我用方言读着《楚辞》,比用普通话更加悦耳悠长。我相信,诗人活了千年。
弥漫着世纪的光彩,散播者无止境的芬芳,还有生而忧患的契机,不惧流放,因为处处是家。路入迷途,因而上下求索,不得,演变成诗篇。
屈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约于前340年出生于楚国。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郢都。当年五月“朝发枉渚”之地,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诗人死了,但是他说“虽九死而犹未悔”,他沉江水而亡,“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水不浑浊,世人比江水浑浊得多。流于俗世,不如永沉于江河。何其芳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执,有政治的地方就会有牺牲。做官之道关键是在世道浑浊时可以与世沉浮,否则注定被贬和流放。像后来的苏东坡也是此理,只是东坡终于在苦痛和挣扎之间解脱了,羽化而登仙,弥散着千年的豁达。屈子没能解脱,活着已经痛不欲生。他披散着头发,面容憔悴,纵深一跃,死了也就出名了。后世记住了他的故事。我却只想记住他的生性浪漫,他的香草美人,他酷爱的奇装异服。
有人说,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其实终其一生,不过是一个悲剧似乎太贬低屈子了吧。他的诗篇就足以令他长存于世,悲剧何来。还有那些撕心裂肺的酸楚都在屈子的才情中变得甜美。他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相比他的执政才能,我更加欣赏他与天具备的浪漫才情,我想他在作诗的时候应该是风流潇洒,挥洒自如的吧!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悲剧,后人不一定能铭记他,同时将对他的崇敬镶入节日里,流传一年又一年。甚至在端午以外的日子我们都会由衷地怀念他。
汨罗江寄存着屈子的魂魄,江底有那些鱼儿的纪念,围绕着这位伟大的诗人,不会吞噬,只会保护,旋绕一代又一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