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萧红——跋涉一生

(2009-06-01 11:40:26)
标签:

萧红

分类: 文学评论

  萧红——跋涉一生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萧红的文章,觉得她像一朵花,虽然绽放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在盛开之时却尤其灿烂夺目,她不长的生命发出的光辉胜得过许多高龄的作家。最初接触萧红是看她的小说《生死场》,写这本书时她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鲁迅先生为他作序,可见先生对她的赞赏。小说是在抗日的大背景下,描写东北人民的抗战情况,用大篇幅写了几位女性的悲惨生活。在那样的战争环境和社会制度下,女性的不幸命运是注定的,连反抗也是无力的,她们在那片黑土地上上演一幕幕生死场。但是生命是平等的,没有人生而卑微,我仿佛看到萧红在写作构思时的悲痛,听见隐藏在她心底的呐喊。

    萧红与吕碧成、石评梅、张爱玲并称“民国四大才女”,但萧红无疑是命运最为坎坷的一个。1911年6月1日,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父亲也是一个文人,萧红和她关系一直很紧张。母亲在她八岁的时候去世了。和她最为亲近的就是祖父了,祖父的慈祥和关爱是她对童年记忆的不多的温暖。为反抗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而离家出走,十七八岁离开家乡,直到三十一岁去世,一生都在艰难的跋涉,在外漂泊的这些年,她在每一座城市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在上海的时候还搬过七八次家。不定的生活环境和天生的敏感造成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命运偏偏无情地迎合了她的个性,给了她一个令人惋惜的结果。于是她的伤感转移给了疼惜她的人。

    1931年,萧红逃到哈尔滨,由于和父亲的关系不好,没了家里的供给,生活非常艰难,在走投无路情况下,与在家乡订婚的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怀孕七个月时,汪恩甲以外出筹钱为由离开从此不知去向。萧红困居旅馆,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报社的文学青年共同商讨如何营救萧红,并派萧军到旅馆到旅馆看望萧红,这是萧红、萧军的第一次见面。后来松花江大水,萧军赶来解救萧红时,发现她已坐船离开。后再度重逢,喜出望外,他们走到了一起,不久萧红分娩,但因为贫困,孩子一生下就送走了。之后她和萧军在一起的六年可能是她最快乐的时光,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在此期间,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以及他们的合集小说《跋涉》相继出版。他们还结识了鲁迅先生,并且来往密切,鲁迅先生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了他们很大的资助。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的作品陆续在上海的《生活知识》、《中学生》、《作家》、《文学季刊》、《中流》等多家杂志上发表。她也开始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文坛的闪亮新星。萧红的楚楚可怜、多愁善感却异常敏感,萧军的豪爽仗义却性格暴躁,加之生活困苦,他们争吵不断,萧军还多次动手殴打萧红。1938年,他们的感情走到了尽头。后来萧红曾说道:我还是爱萧军的,只是我们不合适的。萧军也说:萧红很好,只是不适合做妻子。两个在外人看来天生一对的作家,却因为“相爱容易相处难”最终分道扬镳。分手时萧红已经有了身孕。

    之后,萧红与温文尔雅的端木蕻良走到了一起,他们在武汉结婚。她与端木结合的时候,有人责问她,难道你不能一个人生活吗?!当然不能,因为她是个孩子,害怕一个人睡在黑屋子里,她坚强而柔弱。只是,嫁与端木蕻良之后,武汉大轰炸时她还是一个人。婚后,萧红生下了萧军的孩子,孩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1940年12月20日,萧红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读这本小说仿佛读着萧红的自传,看那些关于她的童年的故事。我想她离家的这些年应该还是会经常恋家的吧,只是自从祖父去世之后,她就再也回不去了。《呼兰河传》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写道:“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后来,萧红在香港还写出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小说《后花园》,散文《小城三月》、《北中国》,散文《骨架与灵魂》、《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等作品。

    1938年,鲁迅先生逝世,之后萧红写了关于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余杰说:“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所有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最感人的一篇,远比许广平的回忆文字写得好。说萧红的才华比许广平高,倒是其次的原因;背后隐藏着更重要的原因:萧红比许广平更加理解鲁迅、更加深入鲁迅的内心———尽管许广平是鲁迅的妻子。”他觉得鲁迅先生和萧红相互暗自喜欢,在后来许广平写的关于回忆萧红的文章中有些对萧红的抱怨微词。“出于萧红的角度,我觉得她真可怜,她在孤独地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还得为昔日一丝一缕的、没有表露出来的情感而受到伤害。两个人要真正相爱,其艰难程度,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其容易程度,有时也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鲁迅是一位具有人间‘大爱’的作家,他在一个缺乏爱的国度里,至死不渝地寻找着爱;萧红是一名‘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女子,她那坎坷的一生正是现代女性觉醒和受难的写照。”鲁迅和萧红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远离家乡,都对文学有深厚的功底和浓厚的兴趣,都用笔抨击对旧社会的不满,都相互欣赏对方的才华,甚至都是得肺结核去世。这些相似的人生轨迹很难让他们的心不走到一起,只是可惜的是他们的交集太少了。

    1942年1月22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在香港的一家医院里与世长辞息。中国最北方的黑龙江呼兰是她的人生起点,最南方的香港是她的最后终点。她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跋涉,却离自己的根越来越远。在文学的世界里她和鲁迅先生一样勇敢,提起笔来鞭辟入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却对孤单异常的恐惧。但是她最终还是走得那么寂寞,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都没能最终陪在她的身边。读到她的诗:“今后将不再流泪了,不是我心中没有悲哀,而是这狂妄的人间迷惘了我了。”她的悲苦只是因为她是女人,而且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女人。她像花朵般寂寞地开放,也像花朵般寂寞地凋谢。或许从来就没人能读懂她的心,或许也不需要人读懂,因为她正是因为寂寞才美丽的。

    萧红——跋涉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离别感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