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告诉我们:生命是无奈和悲壮的。我们迫不得已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无法退缩,勇往直前却发现生活只是一条死胡同。曹禺的《雷雨》提醒我们社会变化无常,节奏快得来不及适应。“山雨欲来风满楼”,当我们撑开伞时才发觉早已经晴空万里。是我们掌握了命运还是命运捉弄了我们?
当我们迷茫于人生时,鲁迅先生告诉我们生命原来如野草,而我们应如枣树一样坚强。当我们渴望纯美的爱情时,《西厢记》告诉我们爱情也是需要经济基础的,不然为什么最后他安排了张生中榜?或许人生如《窦娥冤》,真理是不容易被说清的,也是他安排了死后阴间有公道的一幕。
人生如戏,人如戏子。当我们站在舞台上风光地接受掌声和鲜花时,才发觉原来幕后是有导演的。任你在台上摆动花裙翩然起舞,终有剧终人散的一天,到时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戏中的爱情被真实琐碎的生活白开水冲淡,最后竟透满了苦涩。常常是当我们还来不及抱紧一个人时,他早已转身拥起另一个人。在《西厢记》之前的《莺莺传》中张生在另有心欢后和崔莺莺偶遇,莺莺道:“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充满了辛酸的讽刺,但是其中也包含着大爱。
罗密欧手指月亮向朱丽叶说出爱的誓言,他忘了月有阴晴圆缺。杜丽娘邂逅柳梦梅忘了可能爱情会如梦境一样虚空。李香君未能和侯方域缘定一生,缘于国难。
人生中很多东西是经不起品味的,如同“诗读百遍,茶水冲淡”一般。所以俞伯平先生讲课从来是简单地朗读一遍,道一句“好诗”,还没等学生反应过来,然后就讲下一篇了。莎士比亚说:“人生思考太多就会失去趣味。”戏看多遍,自然厌倦。生活中最难战胜的就是厌烦感,所以父母的关心会看成是唠叨,曾经演绎生死恋的人最后还是分了手。
大家笔下的人物饱满而真实,但是他们也只能选取人生的片断。无法诠释完整的人生。而身为戏子的我们却要身不由己地尝试下去。在曹禺《北京人》中将北京人分为三段:远古的北京人是自由而野蛮的,现在的北京人是备受束缚而扭曲了灵魂的,将来的北京人是充满了希望的。其实人生也分为三个阶段的:过去的自己是不堪回首的,但永远属于过去了。现在的自己是辛苦而充实的,将来的自己是大有作为的。生命并不是如鲁迅先生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循环,而应如新事物的进程一样是曲折前进的。波浪不可避免,但是并不是每次浪打过来我们都要后退。生命并不是单一的基调,所以莎翁在创作悲剧的同时也写出了优秀的喜剧。他还以十四行诗的形式告诉我们:生命是形而上的。
当亲人离去时,请不要埋怨上天的不公,因为我们也曾看见过婴儿的出生,生命本身就是生老病死的过程。有生命的诞生就一定有生命的远逝,这是规律。当生命还存在时请切记:要尊重它。不要让无欲无求变成一种信仰。尽管人生的结果一样,尽管如曹雪芹所说: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完整地享受过程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们还是应该认真地演完最后一场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