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南方周末》主题为“文化原创榜”总结了过去一年来中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蕴含的文化积淀。看完了整份报纸,让我最震动是头版的文章《文化与自信》,中国文化一直是我们在国际最值得炫耀和吹嘘的,就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来说,最出彩的《论语》、《春江花月夜》都是我们值得展示的文化精髓。但是现代的中国难道只能拿这些历史深处的积累来作为我们对外骄傲的资本吗?我们不需要开创新的文化模式来继续发扬我们那些引以为豪自尊了吗?文章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再一看作者——本报特约撰稿陈丹青。又是陈丹青,我已经太熟悉这个名字了,只是熟悉的多是他的画作,他的文章我读的不多,但是每读到他的文章总是觉得有一种历史的深度和厚度,这就是文化。后面那些板面所有的文章加起来加起来也不足这篇的分量。
文中提到了2005年世界各国有关文化指标的一组数据: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位居第七,中国文化竞争力位居第二十四,文化生活现代指数位居五十七。这些令人沮丧的指数应该让我们好好检讨一下,中国这个以灿烂文化而自傲的大国,这个标榜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是否还能继续开拓创新,弘扬真正的属于现代中国的文化。而文化这个最具穿透力的能量,能否在今天的中国继续成为我们的骄傲。我们不能永远拿祖先创作的文化当挡箭牌了。
文化本不是高深莫测的,它随时随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融进我们的言行举止。也应该是全民参与的行为。今天在我们享受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便捷的同时,似乎我们的思维变得懒得,甚至短路了。那些富有文化韵味的事物仿佛成了现代文明的累赘。但是,请不要忘记文化的分量,不要忘记在欧美帝国想要入侵我们的时候,他们首先是通过传教士以办报或者传教的方式输出他们的文化,直到文化侵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我们美其名曰“东西方文化融合”。可是今天,当我们想向他们打出自己的旗帜的时候,我们还是也只能拿几千年的那些东西了,只是稍微改良了一下而已。
想来真是令人悲哀。因为世间最具时空穿透力的就是文化,可是如今我们只顾着继承,忘了打造。对于现代文化的缺失我们好像理所当然地责怪学者、作家、教授这些从事研究的专家,其实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是文化的打造者。看看唐宋八大家,都是有官职在身,每天有很多公务要处理,不能整天从事文化研究,照样成为了文化的缔造者。因为文化是体现在点滴生活中的。
想想如今我留在深圳伊爱发展,也是因为认同和赞赏企业文化——感恩、珍惜、知足、务实、检讨、认错、学习、较真、较劲,这些文化已经融入了伊爱人的骨髓,也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所在。我相信文化的感召力,虽然在前期要投入成本,但是等到文化真正起作用的时候,这些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有了这种很好的文化基础,将来即使企业面临再大的困难,也一定可以迎刃而解。这就是我辛苦坚持的理由和动力。
再回头看看历史,靠金戈铁马打下的江山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覆灭,但是文化却可以顽强地传承成百上千年。文化看似虚幻却随处可见,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肩负着缔造现代文化的使命,这也是我们民族自信的动力和源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