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2008-12-12 20:50:41)
标签:

新闻史

武大

杂谈

分类: 散文

    看完《百家讲坛》之后,我开始对武大的未来有了很多担心。易中天让原本并不十分出色的厦门大学名声大噪,好像一夜之间,厦门成了很多心中极其向往的城市。王立群让我们知道了原来非重点的河南大学也藏龙卧虎。还有隋丽娟、于丹、康震都让我们领略了文化的魅力。但是为什么一向擅长人文研究、注重文化底蕴的的武汉大学在《百家讲坛》显得那么孤寂和陌生?百年武大好像一直在衰败,尤其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崛起之后,现在只是强调传统、重视沉淀,但是一直没有突破和创新。我常常想,十年之后的武大会成什么样子?

    有一天在武大遇到了一个师兄,是地道的武大人,本科是武大历史专业,后来保研。见面之后,饶有兴致地说起他最近的研究,说了很多生疏的人物,用了很多艰涩的词语。我实在忍不住打断他了:你觉得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思?对社会有什么价值?他很疑惑地看着我:研究为什么要对社会有价值?你两年研究生白读了,没什么长进啊!我跟他说起了易中天、于丹,他很不屑:那些人不是搞纯学术的,我瞧不起他们。最后聊得不欢而散。我突然明白了武大这些年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培养了太多没有社会价值的书呆子。或许这样说实在尖刻了一点,但是站在武大发展的角度上看,我的确恨铁不成钢。

    其实查看一些易中天的生平,发现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学者。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后留任,早在80年代,就出版过《〈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教育学》,90年代,还有《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学术文库》、《新译国语读本》、《中国:掀起你的盖头来——中国文化现象解密》等著作问世,都是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纯学术研究。于丹不仅对影视学和古典文学造诣深厚,而且从80年代开始,就活跃于影视传媒的第一线,曾为中央电视台许多栏目撰稿,2001年至今,她深入研究城市品牌资源整合及城市形象战略,先后为国内很多城市提供完备的城市整体品牌规划及城市形象战略方案,而她的《论语》、《庄子》系列讲座,将中国古典文化精髓引入现实生活,将先贤智慧通俗化,也把道不远人的精髓带入了百姓生活中。

    我认为,知识如果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就是没有价值的。任何高深的知识都应该、也可以和社会和不同知识层次、结构的人结合的。就如优秀的小说应该是通俗的,但是其中蕴含的深意却可以见仁见智。只是现在我们的研究、学术越来越极端化,既不走平民路线,文字也不优美,所以枯燥乏味。新闻学界好不容易有个张育仁能写出优美的学术文章,却被批评为浮夸。想到这里,有一位学者我必须要重点提一下,那就是李彬。记得第一次看李彬(清华大学传播学教授)的论文,我很惊讶:第一次看到文笔如此优美的学术论文,在他的文章中,文史哲恰如其分地融合,形式和内容完美的衔接。他的专著《传播学引论》、《大众传播学》、《全球新闻传播史》无不大气而细腻,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教材。李彬无异于新闻学术界的珍贵奇葩,给新闻学术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现在的李彬在学界还很稚嫩,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引领新闻学研究的非同凡响的新时代。

    现在想想,武大目前真正值得骄傲的不过是美景和历史,但是随着时间的曾经的沉淀,还有多少可以值得骄傲的。当然我也明白,这些并不完全是武大的错,很大的责任在于中国目前现行的教育制度。学校该做的只有结合现在的制度,如何更好地培养出真正的适应社会或者影响社会的人才,而学子应该做的是如何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将知识发扬光大,学校要培养的不是刁钻的学者,而是能够积极融入社会的人。于丹说:“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不应是那种孤芳自赏的偏激,只是深藏在百年灌木之下的很多人一直没有意识到。

    武大的复兴,在于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影响的人,就像易中天和于丹一样,他们让大家记住了《三国志》和《论语》,人们也因为他们重视了厦大和北师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真的累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