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大师兄的文章说我们这代人在汶川地震后表现出的深切的责任感,颠覆了他对我们的看法,他为我们这代人感到骄傲。当时我尽管认为他们之前对我们有偏见,而抗震救灾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义不容辞,不过我还是很自豪地看完了那篇文章。但是在昨晚我惨遭当头一棒。
有一位年长的老师说我们是多余的一代人,是废墟下的一代人,我们有知识,但没有文化,我们只需守住高处即可。这个说法我第一次听到。如果我们只是多余的一代人,那么中国的未来靠谁?如果我们只需守住高处,那么请问如今中国所取得的就是高处了吗?中国不需要在将来走向更高吗?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偏见可以如此偏激。如果我们只有知识没文化,那么从前读的那么多圣贤文章在我们心中就没有一点积淀吗?如果说这样的想法都不是误解那么什么才是误解?
说到文化,我自然想到文化史学家余秋雨,尽管人们对余秋雨异议颇多,但无论如何他将文化普及往前推了一大步,中国文化类十大畅销书里有四本是余秋雨的,比起那些研究艰深知识,鲜有读者的学者来说,他不是强太多太多了吗?易中天的讲课吸引大批人从故纸堆里捡起《三国志》,静下心来品读分析。于丹将《论语》、《庄子》与生活哲学联系起来,让我们重新认识先贤、审视人生、取其精华,并将里面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些本身就是极大的进步。任何知识文化如果不能和现实社会结合就书无用的。
我不同意“我们这代人是多余的一代”,绝不同意。如果我们这代人是多余的,那么我之后的所有代都应该是多余的,不过今天的当头喝棒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必须以极大的宽容心去包容一切对我们不利甚至是攻击性的语言,哪怕论点、论据全错,论证完全不合逻辑,我们也不能太在意,试想如果将来做记者领导要我去采访一个持偏执观念的人我还是要硬着头皮、忍气吞声地接受攻击,还要他无理恶意无趣攻击为欢颜笑语。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社会就是如此残酷。我火候未到,还要好好修炼修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