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辛酸文人

(2008-01-28 16:07: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
辛酸文人    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中关于中国文人的描述和概括,我心中忽有一种莫名的哀怨。中国文人太倔强,倔强得让人心疼。因为执着,他们常常甘心做文化殉道者,并认为死得其所,活着的也表现出超凡的韧性,宽厚地用自己带着体温的双手抚摸冰冷的大地,于是连冰雪也有了体温,有了生命。
    无论是迂腐也好,死心眼也好。文人的坚持和炙热的献血为人间正道铺平了道路,使其余人得惠,只是当他们在撒播热血时,整个民族应感到心酸,真正的精英在饱受摧残。平心而论,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遭受迫害的文化和文人还少吗?一种文化的覆灭,其他人改变一下心态就罢了,忘了。文人却一头钻进死胡同,再也出不来了。1927年6月1日,大学者王国维拖着清朝的长辫子在清代的皇家园林投湖自尽,遗嘱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这是王国维先生第一次去颐和园,也注定是最后一次。陈寅恪先生说得很对,王国维先生的死与其说是为清廷尽忠,不如说是死于一种文化:一种文化衰落时,受其所化之人必感苦痛而需寻求解脱。有人归隐,有人殉道。这不得不使我想起了楚大夫屈原,与王国维相似,投汨罗江而死。与其说其殉国,不如理解为他成为某种文化的殉葬品。投河之前,他容貌憔悴,神情颓废,在草长莺飞、花团锦簇的季节,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让某种文化永恒了。生性浪漫的他天生是个诗人,极爱香草美人的他用灵魂祭奠了他所珍爱的一切。余秋雨先生说的更值得我们深思:一个风云数百年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逝者已矣,那么活着的文人在倍受折磨之后又会如何?那些文化的流放者是否停止挣扎了呢?没有。在东北这片气候条件异常恶劣的土地上,复苏了许多翠绿的新生,生命的底蕴开始发掘。在万里冰封的国度,文化萌芽破冰而出,伴随这无数书卷之气和胸口的体温,在文化的感召之下,塞北也能成江南。知识分子在流放万里之时,也可在路上传唱文明的歌谣,于是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关于流放的诗作。尽管夹杂着雪花和寒风,无奈中还是透着几分欣慰和坚韧。在清朝数百年间,无数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于是关于宁古塔的地域文化研究开始了:《宁古塔志》、《宁古塔纪略》、《宁古塔山水记》,研究中加入了中国学者广泛缺乏的实证意识,丰富充实了文明的史册。所有的陌生和无助幻化成了宽容和随和,文化现实了其伟大的力量,简直惊人。
    但是这种在飘零时所表现的内心精神并不能说明我们要赞美苦难,如今我听见有人说“苦难是一种财富”时,就会有忍不住的愤慨。这一定是一个已经脱离苦难走入优越生活的人的言语。对一位赢不了命运,绝对无法走出苦难的人来说,它还是所谓的财富吗?尽管灾难洗尽了无数虚华的表面,远离浮躁,探索内涵。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第一流的人才可以受尽磨难,却不能受到超越基本生理限度和物质限度的最严重的侵害。”无论是怎样坚决地与灾难斗争,怎样的乐观,灾难尤其是无穷的灾难还是对人才的毁灭性摧毁。所有的天赋随同十多年的寒窗都在历史不改的无告中变成了黄土,所有文人的辛酸和对文人的辛酸都演化成了无声去啜泣。那些无法抵御风沙荒野的文弱着实变成了永恒的愁绪,挥之不去。
    从余秋雨的文章中,我看到了作为一位学者可贵的恕道。余先生说:“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是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恕道是相当客观的。我想起从前有个朋友跟我谈到清朝历史时说他最不喜欢清朝,逼着全国人们拖着一条猪尾巴,还将中国推向了深渊。背负着太多不公平的仇恨。中国的封建社会气数将近,如果明朝之后还是一个汉族统治,我想最后结局也差不了太远的。
    千百年来铸就了中国文人的独特个性,背负着太多太重的枷锁,丢不掉,摘不下,于是憋闷着心中的委屈,可怜了周遭的人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