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百家讲坛于丹开讲《论语》之后,掀起了古学热。道不远人,于丹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揭示了如何从《论语》中找到一条通往现代快乐生活的光明之道。人们对其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这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论语》甚至喜欢《论语》,于丹功不可没。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自己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之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影响久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与政治有了联系,孔子肯定没有想到生前自己四处游说无果,死后其思想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正统思想,而孔子本人被称圣人,被顶礼膜拜,至今仍被人敬仰。曾有人劝孔子不要宣讲学说了因为注定无果的,孔子豁达一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生前的执著在死后终于有了成果,这或许就是伟大文化的不朽力量。
《论语》共20篇,包括: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以语录体形式记述,总的看来前后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概括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为友、为官、为人、为事、为学。这“5为”之中贯穿了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
而这“5为”的思想并非孤立而论,而是彼此融合,相互关联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述了为人和为学的关系,先学会做人,学会爱人,才能开始做学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则既是做人之道,也是交友之道。对于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孔子认为应该“无友不如己者”。在孔子的思想里,为官从政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论语》中有很多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官场政治的讨论,有论说君臣关系的,定公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的政治理想则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及时。”“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应先修养自身,之后从政,使人民受到庇护,从而实现天下均等,无贫富差别,孔子四处讲学,其目的是希望字的学说见解尤其是政治主张能够被当政者采纳,这是从宏观而言,仅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游说不成,无法推广,则可独善其身,修身养性。
对于我们以阶级观念所强烈批判的封建社会系统来说,儒家思想经汉朝董仲书改革后成为统治思想,二千多年来入学之人必拜先师孔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孔子仿佛是严师,庄重威严,不可一世。但读完《论语》我才发觉其实孔子是个温和谦让的夫子。《论语》里有关于孔子为人的描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原来孔子常常是恭敬、心情愉快的。他对于何为君子也下了自己的判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君子并非要盛气凌人,而应谦让待人。从流传的孔子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慈祥可敬的老者,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粹中的文人形象。
从前备受批判的《论语》,而今客观地重读,我们应用拿来主义作风继承其优秀合理的一面而反驳其无理荒谬的一面。在《论语》中流露出封建迷信的鬼神思想,孔子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鄙视,以及对女子的轻视,这些显然是不合理的,应予以否定。但其中也有许多合理的类似真理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借鉴作用。孔子的“忠恕”思想,对自己要忠于内心,对别人应多宽容饶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孝悌”思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在为学方面的著名论点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育方面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与颜回讲话,他整天都不提不同意见和问题,象是很愚笨,可等他退下去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能对我讲的有所发挥,颜回其实并不愚笨”,如此细心的观察个别学生,在实行应试大批量教育的今天可怕是很难做到的。
对于社会的分析孔子有独到见解,他认为人们的心态是“不患贫,患不均”,所以孔子主张“平天下”,虽然其中的政治主张已与当今市场经济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其对于人们的社会心态分析应该是共通的,如今国家实行的共同富裕政策与“平天下”主张有相似点,财富易平,人心难平。
我认为在《论语》中有两段孔子对人生的绝妙议论。一是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在敬重鬼神时代的一句壮语,孔子敢于直面死和鬼神的虚无,而将人生的重点放在生,单凭这句话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子是超越时代的圣人。另一端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至今仍被无数次引用的至理名言,是对人生的完整概括,也是对理性生命的总结,这是跳出当局者的迷圈而清醒品味人生的结果。
伟大的思想并不需要论证多么高深奥妙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就足以体现了。对于孔子的评价,我认为应将其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去评说,不应苛求古人。孔子的许多言论在如今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但在当时落后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有先见性的,从某种程度来说是超越当时历史的。为何后世对孔子有太多微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真把孔子当圣人了,忘记了他其实是个凡夫俗子,是人就会有错,但是纠住错误不放常常会忽略其正确的部分。学习历史最应该学会的是设身处地的分析和评价,因为某个人某个学说只是某个时代的产物。
历史的尘埃远去,伟大的思想会永远伴我们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