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琐记----谷(穀)
写下这个“谷”字,思绪立刻回到并不遥远的乡下。谷子,小米,那种颜色和香暖,如袅袅轻烟,在我记忆里弥散。
“谷”很久远。
《诗经》成书于周,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大约三千年了。《诗经》告诉我们,在农耕时代,已经有了黍、樱、粟、麦、稻、孜、麻等粮食作物。
“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诗经·小雅·黄鸟》。“交交桑扈,率场啄粟。”《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诗经.周颂.良耜》。这些诗里说的“粟”就是谷,“稷”也是谷的别称。也有说“稷”是高粱的。
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五谷之神。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社稷”即由此演绎而来,社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指祭祀,祭祀乃国家大事,渐成国家代名词。
“谷”之于我,离社稷很远,与土地亲近。玉米,谷子,红薯,这是我童年,少年,青年时光中,每天都不能缺少的食粮。
谷子颗粒小,播种的时候,要把耧眼调到很小,谷苗很快就会钻出土地,一指高的时候,就要剔苗。剔谷苗是一个要技术的农活,全凭锄角的功夫,左撇右捺,两寸左右距离,留下两三棵壮苗。不能多,不能少,遇到断苗的地方,就深深一锄,从苗稠处移来补上,不用弯腰,翻转来去,全凭一张锄头。
谷叶细窄,没有高粱叶和玉米叶光滑,如果雨水好,谷苗哗哗长,绿中嫩黄。如果干旱,农人会先照护玉米,红薯。谷子耐寒,能挺过干旱期。豫西农人不大面积种谷子,只是在贫瘠一些的小块地方种植。
谷子一抽穗就开始低头,越成熟越弯腰,风调雨顺的年景,谷穗粗长。我们就叫它“狼尾巴”。
麻雀喜欢在谷子地里打闹,谷子快熟的时候,成群的麻雀哗地飞进谷地里,忽地飞起来,谷穗会被麻雀叨的半秃。农人会在地边用木棍绑个十字架,捆上草或者破衣服,就是常说的“草人”,吓唬麻雀。麻雀很聪明,如果是来去惯了的谷地,它们一点也不害怕,有时候还落在草人身上叫。
谷子不是连杆收割的,一种方法是拿剪刀剪,穗下带一截谷杆,好扎成束;一种方法是拿镰刀扦谷穗。谷穗收完了,就拿镰刀杀谷草,我们叫“杆草”,杆草可以打地铺,喂牲口。
生产队的时候,是集体收割庄稼,谷穗集中在秋场里,套上牛碾,然后趁风扬场,谷子黄灿灿的堆在一起,被风吹在一边的有谷糠和秕谷,这些都有用处的。比如感冒发烧了,不用吃药,喝一把谷糠,就可以退烧了。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发高烧,脸烧得通红,母亲就去找来杆草,烧杆草火烤,出了一身汗,烧就慢慢退了。
谷子去皮才叫米,小米。童年时跟在母亲身后,去后街薄家门口的石碾上碾米,母亲推一会儿就停下来,那簸萁簸去谷糠,再放在碾盘上碾,直到把谷糠除净。后来大了,就帮助母亲推碾。碾滚在碾盘上滚动,碾心发出吱吱扭扭的声音,我的童年就像在这吱扭声中度过的。
还有一种方法是臼米,村庄的街口靠墙会有一块大石头,中间是深近一尺的圆坑。母亲会端着一个木升子,里边装着谷子,再拿一个用高粱穗绑成的刷子,一个小簸萁,去村头臼米。臼米不能侧身坐,只能骑在石头的一头,把谷子倒一些在臼中,拿石杵捣米,待米和糠分离了,就用簸萁簸去谷糠。母亲头上蒙着一块土布,谷糠随风乱飞,头上身上会落满细碎的糠灰。老家门口的那个石臼历历在目,想到石臼,就看见母亲捣米的样子,双手捏着杵把,身子一起一伏,风吹着母亲的头发,簸米时,谷糠像一群蠓虫,上下飞扬。
我们不把石臼叫石臼,我们习惯叫“对臼”,就是拿石杵杵米。杵米不叫杵米,叫“确对”,就是砸的意思。
臼米的时候,麻雀会飞到不远的地方,喳喳叫,会低下头叨食落在石臼边缘的米粒,风吹过来,谷糠飞扬,麻雀就飞走了。这时候,正是等米下锅的时候,村子里升起了一股又一股的炊烟,白而且软,牛叫声,鸡和狗的叫声,井台上绞水的辘轳声,木门的吱呀声,暮色落下来,村庄渐渐被黑暗覆盖。低矮的瓦屋里飘出了小米的香味。
冬天吃小米粥是要放红薯一起煮的,稠糊糊的盛在碗里,红薯能从碗里冒出来,农人吃饭喜欢到大门外,太阳暖暖地照着墙根的石头,或者一堆农家肥,人们蹲在石头上或者粪堆上,一碗小米红薯饭,端碗的手上用无名指和小指夹个咸菜碟,咸菜一般都是咸萝卜条、芥菜或者韭花。边吃边说话,有时一股小旋风刮来,会把灰土卷进碗里,用筷子拨一拨继续吃。农人不忌讳土,土是凉性。
那些年粮食不够吃,都是算好每顿下多少米的。条件好时,偶尔会蒸一顿小米饭,就着白菜熬萝卜。直到现在,说起谷子就会想到田野,想起许多关于庄稼的农事,说起小米就会想起饥馑的岁月。小米,它的香甜无以替代。
玉米身子比谷子高,高粱身子比玉米高。玉米,高粱,谷子这三种粮食作物谷子是最低的。不管高与低,农人一视同仁,种植并侍弄它们。这些大自然的恩赐,三千年前就开始养育人类,直到今天。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谁的诗已经不记得了,可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农人与谷物的关系。
粟与谷,古今称谓不同,这小小的颗粒养育了我的父辈,养育了我,我的情感里永远蕴有谷物的情结。
那些童年,那些岁月,乡亲父母教我种粟,喂我食粟的一切,我都不能忘怀。
2012.12.23下午6:30写毕于涧尾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