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之二 蒙克·《病中的孩子》

标签:
蒙克挪威病中的孩子病孩母亲之死 |
分类: 诗歌 |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1885~1886)
蒙克于1863年出生在挪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军医,母亲也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在他5岁那年,母亲因患肺结核而去世,姐弟五人由姨母代养,母亲去世后,父亲难过得好几天没有走出家门,他抑郁的神经强烈地感染了失去母亲的蒙克,这是他一生中首次感受到死亡的恐怖.蒙克13岁那年,年长两岁的姐姐也因肺病去世.
蒙克与姐姐关系十分相好,感情极深,她的死再次刺激了蒙克的神经.接下来他的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症.这一系列的打击所引发的伤痛,深深地印在了蒙克的内心里,决定了蒙克的性格和他前半生创作的基调.从他的《病孩》、《母亲之死》和《在灵床旁》等作品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特别在1889年父亲去世后,他的精神更是无法寄托,性格变得忧郁而孤僻.孤独、绝望、死亡等感觉深深地困扰着年轻的蒙克,到了非表达不可的程度.
“我以《病孩》开辟了新的道路——它成为我的艺术中的一次突进。我其后的大部份作品的产生都归功于这幅画。”蒙克自述道,“我画这幅画时,在一年之内几易其稿——一再刮掉,又重新设色——总是企图捕捉第一印象:那透明的、苍白的皮肤、颤动的嘴唇、颤抖的双手。”当时由于肺病常常导致年轻人日渐衰弱和夭亡,这已经在蒙克面前以活生生的图景表现过了。蒙克有理由宣称,“……几乎没有一个画家象我在《病孩》中那样体验它的主题直到最后一声痛苦的喊叫,因为这不是坐在那里的孤单的我一个人,而是我的全部的爱……”首先是姐姐索菲亚的痛苦死亡深深地震动了十四岁的蒙克,这种痛苦经历也成为这幅画具有强烈精神渗透力的原因。被内在力量推动着,蒙克几乎是不同自主地找到了一种新的、新开辟的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来表现这种内心经历。因为它冲破了习惯的框框,而在挪威惹起了许多令人不快的事。但是对于蒙克来说,这是他艺术主张的宣言:描绘有呼吸、有感情、有痛苦、有爱情的人们。直到1927年他将此画重新画了六次,还以这个主题绘制了一张木刻和一张彩色石版画,说明他是如何持续不断地被这个完全产生于个人直接经历的题材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