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生态&环境 |
(二)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
1.气候变化对海岸带影响研究的情况。
全球气候变暖对海岸带的影响尤其是海平面上升问题,早已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沿海国家的关注。因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多集中于海岸带地区,即使海平面上升0.5米,也会带来严重的以至灾难性的后果。国际上对海平面上升问题高度重视,组织开展了许多研究和研讨。1989年9月,美国马里兰“全球海平面上升国际研讨会”着重研讨海平面上升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1990年2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在澳大利亚佩斯召开了国际研讨会,审议通过了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对策方案。1993年8月,在日本筑波召开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东半球海平面上升脆弱性评估和海岸带管理国际研讨会。近十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且更加重视研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幅度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较系统地开展了长期海平面变化趋势与影响的研究。“七五”期间,开展了“我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研究”。“八五”和“九五”期间,相继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海平面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研究”,以及“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和苏北滨海平原海岸侵蚀的可能影响”、“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建设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与太湖平原水资源”、“渤海两岸平原海平面上升危害性评估”、“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与危害及防治对策”等一系列研究。
2.气候变化对海岸带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
(1)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会促使大洋海水热膨胀、陆地冰川消融,从而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模拟研究表明,从1910-
1990年,全球海平面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平均上升了0.02~0.06米;对应不同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预计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为0.09~0.88米。预计到2030年我国沿岸海平面上升幅度为0.01~O.16米,最佳估计值在0.06~0.14米;预计到2050年上升幅度为0.06~0.26米,最佳估计值在0.12~0.23米;预计到2100年上升幅度为O.21~0.74米,最佳估计值在0.47~0.65米。
虽然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速率在全球各地几乎相等,但由于海洋周围地面沉降和局部地壳垂直运动不一致等原因,全球各地验潮站资料反映的海平面上升幅度并不相同,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根据世界各地的验潮站资料,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5~0.18米,上升速率为1.0~2.O毫米/年。
《1992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指出,根据我国50个验潮站的资料,我国海平面近几十年的上升速率平均为1.4~2.0毫米/年;50个验潮站中,海平面上升的有41个站,海平面下降的有9个站。《1998年中国海洋环境年报》指出,全国沿海主要验潮站的观测资料显示出海平面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2.6毫米/年。
(2)海平面上升严重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这当中,首当其冲的是由小岛和珊瑚礁组成的小岛屿国家。O.5米或更高的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减少这些岛屿的面积,减少50%以上可使用的地下水,并对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其次是沿海国家地势低洼的地区,如孟加拉国,现约有7%的可居住土地位于海拔不足1米的地方,约有25%的可居住土地低于海拔3米。对这些地区而言,海平面上升最明显的影响是丧失大批的良田。同时,加剧热带气旋及其伴随的风暴潮、洪水带来的损失。就我国而言,如果海平面上升O.5米,在没有任何防潮设施情况下,粗略估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约有4万平方千米的低洼冲积平原将被淹没。
目前世界湿地和红树沼泽面积约为100万平方千米,其生物量超过任何其他的自然或农业系统。人类所捕获(供消耗)鱼类的2/3以及许多鸟类和动物,都依靠沿海湿地和沼泽作为其生命周期的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区能够适应非常缓慢的海平面上升,但难以适应大于2.0毫米/年的快速上升。海平面上升速度过快,湿地就会向内陆延伸,这将使人类进一步丧失良田。
海平面上升还将引起海水侵入河口地区和海岸带地区的地下淡水,进而影响耕地的生产力。据估计,目前孟加拉国部分地区海水向内陆的季节性延伸已超过150千米。当海平面继续上升1米时,受到海水入侵影响的面积将增加1倍,这将对淡水的供应产生很大影响。
气候-海洋状态的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食物链有长期的影响。如鱼群的地理分布既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变化有关,也与气候-海洋状态的持续性及从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的速率有关。预计全球变暖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增加,浮游生物和幼鱼将减少,这将对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等产生不利影响。
(3)海平面上升影响海岸带环境。首先,海平面上升将扩大对海岸的侵蚀。在假定仅受单一的海平面上升影响的情况下,长江三角洲地区侵蚀范围扩大,潮滩面积减小,海滩坡度不断加大,淤泥质潮滩可能逐渐演化成砂质海滩。据估计,长江三角洲地区5220多平方千米的潮滩和1250多平方千米的湿地,在海平面上升0.5米时,将因淹没、潮滩侵蚀以及淤涨岸段等损失潮滩约560多平方千米、湿地近100平方千米;当海平面上升1.0米时,损失潮滩约1073平方千米,湿地176平方千米。
其次,海平面上升将加剧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必将改变河口的盐水入侵强度,也会使三角洲江河潮水顶托范围上溯。会潮点和海水楔的上移不仅会引起河道泥沙沉积的变化,影响整个河口的生态环境,也会对河流两岸的城乡供水带来新的问题。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还将加剧沿海城市由于抽取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下沉。对于大多数沿海城市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存在技术方面的困难,但是必须考虑这样做的代价。
第三,海平面上升将使洪涝灾害加重。如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约有1500平方千米的土地在珠江基面高程0.4米以下,近一半土地在O.9米以下,主要靠堤围防护。近年来,由于上、中游水
土流失,河床淤积已经十分严重,若海平面上升,势必会对洪水起顶托作用,从而加大洪水的威胁。同时,因全球变暖,热带海洋温度升高,西太平洋地区生成台风的概率可能增加。敏感性分析表明,当全球气温升高1.5℃时,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率可能增加2倍左右,在我国登陆的台风将增加1.76倍。与此相应,风暴潮在沿海地区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会有所增加。
3.气候变化对海岸带影响研究的不确定性分析。气候变化对海岸带影响研究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
(1)对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的估计有不确定性。影响未来长期海平面升高各种因子很多,有海水热膨胀、山地冰川、格陵兰冰原、南极冰原融化等,其中海水热膨胀影响最大。如海洋上层100米的海水温度由25~26℃时,将使海水深度增加3厘米;其次是山地冰川融化,如果南极和格陵兰以外的山地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会升高30~50厘米。然而,热膨胀的准确计算和气候变化对冰川消融影响的模拟都很复杂,取决于很多其他因子。
(2)对海平面升高产生影响的估计有不确定性。目前估计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多是基于目前情况和一些假设条件下完成的。这些情况和条件与未来几十年或100年后可能发生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别可能会很大。例如,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海岸侵蚀的趋势的估计,就是假定仅受单一的海平面上升影响而未来区域海洋潮波系统、总流场和大气环流不变且无其他重大突变性因素加入的情景下做出的。还有这些影响的评估大都是基于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得到的,但实际情况将并非如此。
4.适应气候变化对海岸带影响的对策。适应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影响的对策如下:
(1)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和预警。一切对策,必须建立在对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有比较准确的认识的基础上。由于各地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不同,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各异,适应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必须根据各地可能发生的具体情况和影响,制定对策措施。因此,必须加强对各地的潮位观测、地壳形变的长期观测,以及海洋水文、海滩动态监测,并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
(2)修订规划和有关环境建设标准。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要把适应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问题,纳入发展规划,要按适应对策调整经济发展布局、区域发展计划、土地利用规划,限制海岸带人口增长和向海岸带迁移人口等。同时,要考虑未来海平面上升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淡水供给减少、河床淤积和航道受阻等,对现行的环境、建设标准等进行修订。
(3)修建坝堤等防护工程设施,制定生态系统保护措施。要兴建海岸防护工程,以有效地防御海岸侵蚀、风暴潮、洪涝等灾害的袭击。保护海滨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岸外障壁坝等促淤护岸的自然体,在高潮滩种植大米草、芦苇等护滩植物,促淤保滩、消浪减浪。
(4)落实对海岸带加强管理和保护的职责。组织落实是各种政策和措施落实的保证,否则提出的适应对策和保护措施再好,也可能会变成空话。沿海地区要把海岸带管理和保护的职责落实到相应的政府机构,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