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杂刊 |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每月仅3两饷银,全家生活本已十分困窘,庚子之役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2年老舍受洗入基督教并到燕京大学跟埃文斯学英文,此人是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外考官,有他介绍给在北京的伦敦传教会五德小姐,聘为东方学院教师,任职五年,因此,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国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小说(二马)中记述了他第一天踏上异国国土感到茫然的心情.
老舍在东方学院任教,聘期五年,年薪仅250镑,而当时一般学生在英国的生活费每年得300镑,从如此低的工资中还要省出钱来寄回中国,赡养母亲,当时的老舍.”一套哗叽青色洋服冻夏长年不替,屁股上磨得发亮,两袖头发光,胳膊肘上更亮光闪闪的,四季无论寒暑至此一套.”
老舍的工资一直没有增加,直到1926年夏,他才给东方学院院长写信要求提薪,信中说:”对于工作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不管是否于属于合同规定的,只要是学生愿意学的课程,我都教了,现在250镑的年薪,不足已维持我在伦敦的生活和赡养我在中国的寡母.”借词虽不亢不卑,但窘迫之情可见.
同时他也尝到了异国生活孤寂的滋味,他后来说:”锯我看呀.一个人即便承认英国人有很多好处,大概也不会因为这个而乐意与他们交朋友……至于一个平常人,尽管再伦敦或其他地方住上十年八载,也未必能交上一个朋友.”
老舍在伦敦的朋友,主要是一些中国学生,当时有”六君子”组织了一个读书会,但他最好的朋友是许地山,那时许地山已是成名作家,而老舍尚没有敢做作家梦,,两人相知莫逆.无所不谈,甚至能在街上谈三四个小时,可惜许地山不久去了牛津,只能偶尔来往.
老舍后来在(我的创作经验)一文中承认:25岁我到英国去,倘若我始终在国内,是不会成为小说家的,到了英国我就拼命地念小说,拿它作学习英语的课本,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离开家乡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呢?”在众多作家中,他渐渐迷上了两个人”狄更斯是我在那时侯最爱读的”.而康拉得.”他的结构方法迷住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