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如帖(王羲之)

(2022-03-20 07:32:42)
分类: 书的世界

何如帖(王羲之)

《何如帖》是东晋王羲之书写的手札尺牍。行书,3行,27字。结体瘦峻,点画铦利。收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迹为唐代依照原作双钩廓填的响拓本。

法书简介

【摹搨】唐代

【材质】硬黄纸本,墨迹

【规格】纵24.7厘米

【字数】3行,27字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何如帖》又名《不审尊体帖》、《中冷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及清《石渠宝笈》有载。[1]

法书内容

释文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2]

大意

王羲之告:不知阁下身体近来又怎样?(此事)等待一段时间再奉告。由于我身体受寒不适而无可奈何,(此事)探究后再告知。羲之告。[3]

注释

第一行“不审、尊体”之间有一点,占一字之位。是表示恭敬的书仪格式,如以空字、提行一样表示恭敬。[4]

文中“羲之中冷无赖”句。“中冷”,指身体受寒。中,音zhòng。受到、遭到。如:中暑。王羲之有“雨昼夜无解,夜来复雪,弟各可也。此日中冷,患之始小佳。力及不一一,羲之报”一帖(见《法书要录》349页)。

“无赖”指无所依赖,犹“无可奈何”,或表身体上的不适或心理上的痛苦。汉焦赣《易林·泰之丰》:“龙蛇所聚,大水来处,滑滑泲泲,使我无赖。”王羲之有“雨寒,卿各佳不?诸患无赖,力无,不一一”、“弱小疾苦,甚无赖损”等帖(见《法书要录》394页和399页)。[5]

第二行末“无”字不全,疑为历代裁割装背所损,抑或摹时遗漏,甚至母本本来如此。[4]

第二行“寻复白”,“寻”,探究、推求。王羲之其他尺牍中有“行当是防民流逸,不以为利耶?……更寻详具白”句(见《法书要录》391页)。[5]

书法赏析

点画清劲

《何如帖》笔画清劲,雅静宜人。整篇作品气息静谧婉丽,无一丝渣尘。用笔练达爽峻,如铁削泥,显示出一种肯定与从容的意态。线条虽细,但筋、骨、血、肉无一不全。用笔多有侧锋,然并无扁薄之病。结体秀长飘逸,已完全脱去隶书的痕迹。简远、高贵、不激不厉的魏晋风度于《何如帖》表露无遗。[6]

结体欹侧

《何如帖》行中带楷,规矩严然而不拘板,法度谨然而不滞泥,有飘逸流畅之妙,用笔圆劲流利,中锋为主,风格妍丽动人,且秀骨清相,笔纤墨浓,非功力极深者,不能得此妙处。

“欹侧”是王体行书最典型的特点,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局部是斜的,但整个字又是正的,如《何如帖》的“不”、“审”两字,是上欹下侧,……这种从险绝中求稳定,从动态中求平衡,达到“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的境界。[7]

点画分析

《何如帖》结体瘦峻,点画铦利。唐代欧阳询的《张翰帖》、《梦奠帖》深得王羲之《何如帖》个中三昧。但与《何如帖》相比,《梦奠帖》书法风格能实而不能虚,能近而不能远,能果决而不能出人意表,能精到而不能微妙。由此反观《何如帖》的微妙,则是于有意无意间所得。通过对笔墨细节的分析考察来体会作品的微妙:铦利是由用笔实现的。如“羲之白不审”中的“白”、“不”两字,锋芒毕露,用笔斩截。“白”字的右肩挺括,干脆利落;下横右伸,起笔微曲,中横圆收,有娓婉和圆润之感;中横位置略偏下,使字内的留白不均衡。如此写作,“白”字在铦利之余,内涵耐人回味。

奇巧往往由拗救而来。一件作品的内涵丰富性,除了点画的笔致之美外,主要就表现在结体的拗救上。启功说:“用笔何如结字难。”如“比复”的“复”字,左旁略曲,中间远距离留白;右旁整体上呈左倾之势。同时,“复”字右旁上部高挑,有振翅欲飞之意,中横左伸,阻止右旁的动势,末笔的反捺起笔甚低,正全字之势,作了煞尾。

书法作品中用笔用墨的轻重变化会使作品有韵致,重笔能给观者以醒目之感,轻笔则灵和,引人入胜。《何如帖》文中“羲之中冷无赖”的“中冷无”三字,为轻笔。轻快之笔往往产生于书家书写畅达之时,书家偶然兴会,笔忘手,手忘心,倏忽而成数字,一如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李太白“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所描述的境地。“中”字似繁实简,右肩直带而下,调锋作横,收笔自如。“冷”字一任松散,了无局促,骨清神寒,如不胜衣。“无”字简淡奇峭,出于法度之外。“审”字和“奉”字,张弛有度,妙不可言。简言之,字势结体欹正有致,不作正局,倘若端端正正写出来,是唐楷之法,已非晋人之韵。

临摹学习

来一石:“书法中的一个要旨是将文字进行有机增损,或施之于实处,或施之于虚处。对这个帖的临摹,即重于此,若‘尊’的繁缛其笔势,‘复’的省其笔而增其虚等。”

陈忠康:“此帖笔毫铺行中,线形变化无端,形取章草之意,简洁明快。原帖因折纸书写而使笔毫受挫。虽笔致宕逸,然亦有碍自然,余以为不必尽学。”

作品鉴赏

《何如帖》第一行“尊体比”三字右侧有“察”、“怀充”小字押署,“怀充”乃唐怀充,与僧权同是梁朝人;“察”乃隋朝姚察,皆是当朝的鉴赏家。

相关阅读

关于平安三帖,是指王羲之的三个行书尺牍作品《平安帖》(亦称《修载帖》)、《何如帖》和《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纵24.7厘米,横46.8厘米。“平安三帖”亦统称《平安帖》。前隔水,有瘦金书题签“晋王羲之奉橘帖”,下钤“宣和”朱文联玺。首行末“来十”二字右侧,有梁朝“僧权”半字押署。“僧权”即梁朝鉴赏家徐僧权。

file:///var/mobile/Containers/Data/Application/4C63145D-1710-482C-8ADE-05AB65C52E2C/Documents/com.sina.blog/uploadImages/data/5755cfd156372455d07734bb4b54d829.jpg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合裱

在《平安帖》四行后,是《何如帖》。其第一行末“尊体比”三字右侧,有“察”、“怀充”小字押署。“怀充”即梁朝人唐怀充;“察”即隋朝人姚察,皆是当朝的鉴赏家。

《何如帖》三行后,是《奉橘帖》二行。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六卷载有一帖,曰“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如何,五行”。若将此帖与《何如帖》合并,正五行,文意亦相属。三帖相连。幅后有“隋开皇十八年三月廿七日”落款,再后有“参军事学士诸葛颖、谏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名。拖尾有欧阳修等题名,前后有“政和”、“宣和”、“绍兴”及项元汴、笪重光等人收藏印,以及清帝鉴藏印多方,系流传有绪的唐摹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