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西方会计学基本理论与结构 |
1、显示营业经过的概况:损益表为某一会计期间,各项收入与费用的汇总报表,根据各项收入的数额,及相互之间占总数的比率,可明了一个企业的收入来源及其主次关系;而根据各项费用数额的大小,及相互间占总数的比率,可知费用开支的去路,以及为获取收入所耗费的代价(成本)。不言而喻,如对一企业收入与费用的来龙去脉,均有明确的了解,则对于企业经营的概况,及其损益产生、形成的前因后果,当不难有较全面而概括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后续期间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策画。
2、评估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同时也是一般业主投资的基本出发点。换言之,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无不特别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Profitability);所谓获利能力,系指企业各项利润率的高低,例如,将损益表中税后净利的数字,与实际投资额相比较,即可求得投资报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其计算公式如下:
3、归属功过得失的参考:比较企业前后期各项损益数字,深入剖析各项收入、费用比率的增减变化情形,进而探究发生差异的原因,即可据以判明企业内部各部门,经营管理的成本效益和功过得失,作为对员工业绩考核与奖惩的重要参考指标。
4、制定营业决策的依据:根据损益表中各项目的相关因素及数据,进行成本、数量、利润分析,即可判明各项收入、成本与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结合市场环境的实际,即可预侧其消长变化趋势,进而作为今后业务改进的着重点,和制定未来营业决策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