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可乐无论是多元化还是回归主营业务,其核心的目标就是要“打败可口可乐”,这也是贯彻在百事可乐百年经营中的一个核心话题。
1、企业的简要发展过程
自1902年创立的百事可乐,在20世纪40年代末成长为专业的软饮料企业,不过这时的企业始终处于可口可乐的“压制”之下,在单一的软饮料市场所掌握的话语权并不大。
1963年到1986年肯道尔出任百事的首席执行官,这个时候百事可乐的战略开始发生变化,不再仅局限于饮料市场,而是努力的扩展自己的产品线,向着多元化经营的目标买进。考虑到“快餐薯条与碳酸饮料密不可分,往往是顾客同时购买和消费的对象”这一特点,肯道尔通过兼并快餐零售企业,提高自身产品的横向关联度,期望达到快餐和饮料协同发展的目的,借此实现超越可口可乐的“梦想”。他的继任者卡拉维坚持并延续了他的想法,通过多年的经营,形成了百事可乐的八大组成部分:百事可乐北美公司、百事可乐国际公司、弗里托雷公司、百事可乐食品国际公司、必胜客比萨饼世界公司、泰科贝尔世界公司、肯德基炸鸡公司和百事可乐食品系统世界公司,八个部门分属软饮料、快餐和餐馆三大主营业务。此外,百事的多元化战略还包括:1968年巨资购入了北美长途搬运公司,
1970年购入了威尔逊运动用品公司,1972年购入亨利酒业公司。90年代初百事的产品与服务五花八门,涉及饮料、食品、运动用品、货物运输和建筑工程等。百事通过发展快餐业务提高了百事饮料的零售市场控制力,并且使整个公司收入大幅提高。如1993年可口可乐汽水销售量以4∶1压倒百事可乐,但后者总收入却高出前者7.5%。
但
是到了1996年,多元化经营的弊病得以显露,百事可乐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落后可口可乐11个百分点,这是20年来最大的一次;同时在全球市场上,除了中东之外全线败退,在快餐业领域又受到麦当劳的冲击。在内忧外患之下,新的首席执行官恩里克宣布了重组计划,百事剥离了他的快餐业务,成立子公司“百胜”统一经营管理,到了1999年又将旗下的罐装饮料集团拆分上市,集中精力进行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在专业化经营的引导之下,百事又在2001年把运动饮料品牌“佳得乐”归入百事帐下,如愿成为全球非碳酸饮料业的龙头,市场份额是可口可乐同期的1.5倍。在2005年12月12日,百事市值首次超越可口可乐,成为新的“可乐之王”。
2、百事可乐经营方式转变的启示
我认为经营方式转变的杠杆是“协同效应”值。在百事可乐多元化经营“如沐春风”的那几十年中,协同效应值应该始终保持正值,但是在经历过一段高速发展期之后,边际效用递减的作用开始表现出来,并在1996年的时候,出现了负的协同效应,其大体的协同效应分布应该近似正态分布。
探究“协同效应”变化的内在原因,我认为资金总量、各部分业务比重、管理成本以及内部交易成本是主要的内在原因;行业环境、竞争对手的战略是主要的外部原因。以下,我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是资金总量。由于资金是“稀缺”的资源,虽然公司每年各部分业务的经营增长,会让公司能够从中受益,但是如何把有限的资金分散的投入到各个业务之中去,也是困扰百事持续发展的“战术问题”。既然不能搞简单的“平均主义”,那么在投资各个部分的时候,必然要有所侧重,这却可能受到潜在不确定风险的影响,产生一部分“机会成本”。当公司的总体收益不能弥补其“机会成本”的时候,下一年度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公司在决策上的困惑。这样的“困惑”将会对公司的战略产生影响,容易错失更多的机会。
其次,各部分业务的比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各部分业务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上。到了1991年,百事在餐馆上的业务收入就超过软饮料,这样的发展当然要对公司的决策和资金的投放产生影响。资金的投放主要体现在产品线的布局、新产品研发、销售网络的架构以及广告宣传的开销上,在这些领域,如果对于某项业务投入的资金不够,将会大大影响到这样业务的长期发展;投入的过多,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和低效率。事实上,在百事的投入上,快餐和软饮料最终成为了“哑铃”的两头,而其它的业务受制于资金的限制,发展的很不均衡。这也加快了“协同效应”的递减速度。
然后,是管理成本的作用。从软饮料到餐饮,直到涉足交通运输、建筑业,管理的难度逐步加大,在不同业务之间的协调和整合的难度也在加大。同时,如果对于所进入的行业不甚了解,那么管理的难度将会更大。在这样的高风险之下,难免会出现管理的“疏忽”和“失误”。或许正如“蝴蝶效应”所反映的那样,在一件事情上微小的改变,将会对于整块业务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1999年可口可乐发生饮用中毒事件,市场人士就批评恩里克“反应迟钝”,未能利用此事促进百事可乐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是内部交易成本。百事通过兼并餐饮企业的方法,把需要通过外部“讨价还价”才能实现的交易,变成了百事的内部交易。通过百事多元化之后的经营效果来看,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百事的内部交易成本还是要比同类厂商的外部交易要“便宜”得多,这样才促进了百事持续的发展,但是随着竞争对手相互之间联合、协作的效用不断提高,百事的内部交易成本相对而言,却在逐步升高,最终使得百事下决心剥离了非核心的快餐业务,以降低交易的成本。
在分析影响“协同效应”变化的内部原因之后,下面将要进行的是外部原因的分析。
第一个外部的原因是行业环境。百事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得他在涉足的每个行业上都会遇到强劲的行业竞争对手,这些竞争对手有的是行业的领先者,有的是跟随者。在百事所倚重的饮料和快餐业中,随着竞争者的进入和发展,行业的平均利润降低;加之竞争者之间相互“压价”以谋求市场份额,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不像一开始那样有利可图。一方面,这样会导致百事的利润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会迫使百事投入更多的资金,保持自己现有的市场。这样的循环发展,将会对内部原因产生影响,从而对公司的整体战略产生影响。
第二个外部的原因是竞争对手的战略。在百事日益强盛的条件下,竞争对手的攻击目标也就会更多的针对百事而来。以软饮料行业为例,80年代晚期,可口可乐发动极富侵略性的广告运动,劝说餐馆经营者拒绝购买百事可乐,因为这样作实际上间接帮助了百事在餐馆业务中最强大的竞争者。此举使百事1991年失去了汉堡王公司和温迪公司的业务,削弱了百事的“协同效应”。正如在交易成本里谈到的那样,竞争对手之间相互的合作,也让百事承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从中,我们看到了“协同效用”对于多元化企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也会逼迫我们更加重视协同对于企业的作用。
协同要求企业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并能够对于信息进行筛选、整理,从而对于决策产生影响。虽然目前的这个时代,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得,但是不一定所有的信息都是有效的。有效的信息,至少应该是真实、有用的,并且有时间、地域的限制,但是如何保证这些特性,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同时为了得到信息,也要付出一部分成本,这对于公司来说也是一部分不小的开支。在得到信息之后的筛选、整理工作,同样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最宝贵的时间,这些经过筛选的信息是否能够对于决策产生真正的作用,同样是一个问号。所以说,信息的投入是要承担风险的,这对于协同而言,是一个最开始的挑战。如果这方面调整不好,对于企业的发展将会非常致命。
其次,协同要求各部门的配合和协调。如何平衡各部门的利益,对于一个企业也是很棘手的问题。实践证明,像“大锅饭”一样的平均主义,只会带来管理的低效率,同时会加剧各部门的矛盾,降低工作效率。而如何去均衡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也是企业管理者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管理艺术的一个方面。
然后,协同效应的执行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管理工作最终的结果要通过执行来反映,执行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经营状况。在企业制定战略之后,如何去实施,就是一个执行的过程。通过任务的逐层分解,以及即期、中期、远期的规划和布置,把一个战略分成若干的任务,最终的执行将会直接决定任务完成的效果,从而对于战略的完成度产生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协同作用的完成需要分阶段工作,并且每一个阶段所承担的风险都比较大。如果某一个阶段的完成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设置障碍。一方面,削弱了自己,另一方面,增强了对手。
百事正是在协同效应递减的影响越加明显的条件下,选择回归主营业务的。由于执行的比较得力,百事的损失并不是很大,这也为后来百事成为“可乐之王”打下了基础。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于一个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来说,重视协同效应,并使之能更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实现超越对手的目标,将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这把“双刃剑”也有其弊病,在其影响、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逐步明显的情况之下,果断的剥离和重组,也能够为企业重新带来发展的机遇。
这就是百事从多元化到回归主营业务给我带来的启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