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有些事儿,注定是要留给回忆的。
从丽江机场出来,火辣辣的阳光直勾勾地盯着我,或许多少年来都没有变过。曾经的茶马古道,从思茅经大理、丽江、和中甸,直至西藏的拉萨,再辗转到尼泊尔、和印度,哪一次不是艰险万分,哪一次不是对马帮生与死的考验。如今,千多年前的茶马古道被平坦的柏油马路所取代,成群结队的马帮再无觅处,清脆悠扬的马铃声也已远去,唯有茶香还在。当年的驿站,有些作为遗产被保护起来,丽江就是其中的一个。想感受当年的古道盛景,或者去博物馆,或者找一处精心设计的客栈或酒店,丽江古城英迪格酒店就是这样的地方。
我努力地寻找着十年前的丽江记忆,却怎么也发现不了相似的感觉,剩下的便是现在中年的臃肿。
司机小伙儿黑黑的,没有丝毫的肥胖,他很自豪地讲,丽江的地下水属于略碱性,吃下去的食物很容易被消化,我半信半疑着,想着的却是碱性与酸性食物的对比。他说自己是纳西族,但他并不喜欢胖女孩儿,家里曾经介绍几个纳西胖女孩儿给他,都被他回绝了,因为纳西族有一句俗语,“娶个纳西婆,赛过十头骡”,胖人变得稀少,便为贵了,谁让胖老婆还可以将在地里干活完的老公背回家呢。最终,他娶了一个白、瘦、美的白族女孩儿。
听着纳西小伙儿的神侃,古城南门到了,进了城,英迪格便到了,就如其它普通屋舍一样,并无什么区别。绕过门口那棵百年茶树,西下的阳光将酒店大堂晃个通红。
大堂自然采光,水天相接,旅途的劳顿便在无意间消散了。
前台的桌子是皮箱,坐椅是皮质马鞍,服务员的衣服也成了马帮年代的服饰,紫红色的高山杜鹃花从空中延伸至水面。茶马古道上的驿站,英迪格至少在初见时便给我一种惊艳的穿越感。

我的房间就在一处院落中。

床的背景墙是连绵的玉龙雪山,床头灯也是马灯的模样。
电视藏在木质壁画后,合上一幅画,拉开后又成了另一幅画,悠闲宁静,马儿在雪山脚下悠悠地吃着青草。纳西人喜欢养鸟,茶桌于是被设计成岛笼的样子,而纳西人文化中的日月元素,则在角落沙发中。

“山间铃响马帮来”,古镇、蓝天、雪山、山野、清泉,都在画中。细看那靠垫,竟然是真的马皮制成的。

古城的地图也是皮质的。

玉龙雪山的雪水直接接入房中。
家俱都被设计成了古式箱子的样子。

门把手及衣架都成了马蹄的造型。

地毯是错落有致的梯田,象时光阶梯,连接着马帮回家的路途。

精致的设计不忘环保,连洗手皂也成了镂空的。
远处的望古楼,清晰可见。

我又想起了纳西小伙儿,他问我什么是霾,和丽江的雾是相同的东西吗?可怜的纳西人,都没有见过霾。

一层餐厅的名字是茶马,英文直接谐音成Charm,倒是相当的巧妙。
鲜花散着淡淡的清香。

前菜、主菜、甜点,都融入了茶马古道上特有的食材,高山虹鳟鱼、牦牛肉、玛咖、及牦牛酸奶,都是纯正新鲜的食材。
我留恋丽江的阳光,大部分时间都坐下艳阳下,什么也不想。
去私享空间的台阶象是进了一个山洞。
私享空间果真就象一个隐秘的世外桃源,走在凶险无比的茶马古道,山洞是遮风避雨、马帮驻扎的最佳选择,鸟笼的设计让人眼睛一亮。
山洞可以看电影、打游戏,或者就是坐在那里喝茶。

走到这间会议室,我怎么也想象不到,这是一间什么样的会议室?这样的氛围下,开会岂不是轻松。
二楼的茶驿,恬静、古朴,又有着现代设计的惊喜,座椅都成了普洱茶饼的模样。来自滇南的客商到达丽江后,面对前面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即将迎接高山大川和高海拔气候的严酷挑战,不愿再前行。同样,藏人商队来到这里后,碍于语言与文化的隔阂,也不愿再深入内地。于是,商队头领们来到茶号休息,商讨贸易,将货物集散。英迪格的“茶驿”英译成Chat,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不喜欢丽江古城的喧嚣,何不就躲在英迪格酒店里,晒足太阳,回到茶驿品茶,赏茶艺。

古筝乐中,时间进入了慢节奏。
楼下依然是泉水叮咚。
到了晚上,纳西家宴不会让人寂寞,鸡豆凉粉不可不吃。

水性扬花更是一绝。

纳西烤鱼。

手撕茶树菇。

腊排配燕麦粑粑。

鲜花茶,清火,更能减肥。

加了竹碳粉的粑粑,更可以清除体内垃圾,被“评”为除霾食品。

鲜花饼,酥油茶,更留一点清香。

清早,远处的雪山映照在一片金光之中。
我却独爱米线,吃上两碗,还意犹未尽。

一杯云南咖啡,清醒一天。
Indigo,英迪格便是茶马古道上的那一抹靛蓝色,为人卸下生活中的劳累与烦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