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
(2015-07-29 21:59:02)
标签:
育儿 |
因为我昨天的博文,大家纷纷将这场灾难指向体制,认为在这种现状下谈质量简直浪费时间。好吧,既然说到体制,我就也来说几句。
“中国的教育体制,唉,没法说”这是目前我听到的最流行的一句话。无论什么都赖在教育体制上,连菜涨价了,车辆限行了,天灾人祸也都是教育体制惹的祸!大家似乎都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觉得仿佛只有离开中国教育,才能有所成就。
于是,朋友圈里充斥了断章取义来的西方的快乐教育。那里功课少,整天玩,还特别能培养创造力……天下真有这种好事吗?面对着四年级还掰手指头算算术的孩子,德国人自己都坐不住了,开始流行读虎妈的书。
我当然是不给中国教育点赞。这里只是强调:不要把中国教育的问题当作个人无所作为,不成气候的借口。
天下没有完美的环境和制度。
我们这些六零后七零后在沙土堆工地上大街上长大、赶上第一批用“全日制十年制全国统一课本“有机会凭本事小升初中考高考上大学,就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一代,享受了天下最好的教育。今天中国孩子所拥有的教育条件,是我们当时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不要说电脑,计算器高中前都没见过,为了省纸,草稿都是用树枝在沙子里算的,一呼噜就又可以再写一遍,环保。
所以我说,想改变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因为谁也不可能等到一个完美的制度造就好了以后再开始生活,我们必须接受现实的不完美,然后再寻求改进,不能因为看不到希望就不坚持,坚持了正义才能看到希望,历史不都是这样的吗?现在还有人说地球是平片吗?
回到前面开始说的,当今的人把所有错误归结在体制上,教育体制,国家体制,所以破罐破摔。其实你自己不努力,到什么体制都是废物。好比满地垃圾,你是选择收拾还是逃跑,逃到干净的地方?弄脏再逃?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自己做起你的举动会影响周围的人,每个人又会影响他的一圈人,就像朋友圈互联网作用对,比如大家都抱怨中国教育体制,其实在一个打开计算机就能上常青藤课程的时代,什么样的教育制度也很难害死你。最能害你的,往往就是你自己。
在德国上了这么多年学,回到清华再念书,身边随手一抓一把学霸,总结下来,学得好的就两个字,用功。所谓下方教育轻松是说这个社会里,不是所有家庭都把上大学看得很重其实书香门第的德国家庭还是一样鼓励孩子读书上大学读博士。
比如我曾经说女儿不喜欢语文,这门课成绩不好,我不逼她上大学;掌柜的跳起来说一定要上,她又不比别人少根筋,就是不用功,背单词造句,这小小挑战都接受不了,将来干什么都一事无成,这可是传统德国人说的原话。
德国大部分联邦州是在小学四年级结束小学教育进入初中,没有小升初考试,而是按平均成绩分别上普通中学或中专,严格讲比国内体制还严(国内是初三毕业)。不努力不用功的孩子只能上中专。好多孩子大了知道要用功了,中专毕业补习一年再成绩好的再上大学。所以哪里都离不来‘用功’。
德国人重视高等教育,可以在走入社会后明显感觉到,没有人其实技术工人,但是德国有严格的工资标准,职高,本科,硕士,博士,工资大不同,各大公司部门主管以上职务必须硕士以上,董事会必须博士。你想进董事会?用功!你只想修车,那就玩吧,但敬业的态度还是要学习到的。
在我看来,各国教育互有长短,很难简单地说哪种更优。学生能否获益,还是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立足于不完美的现实,学习别人的长处。教育体制虽然不同,但是我认为好的教育至少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用功。
德国九年级开始,学校里的学生哪个不是在废寝忘食地拼?村长的外孙女今年高中毕业,说两年来晚上十二点以后睡是经常的,早晨七点以前一定要起床。
德国高中毕业的孩子申请大学是没有高考成绩的,用的是高中几年的平均成绩,和老师的推荐信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工作伦理,即你是否肯吃苦,是否自律。说到底,还是你是否用功。
所以我说所谓西方教育轻松愉快、没有家庭作业等神话,多少是断章取义出来,为了适应不想努力的中国年轻一代的心理需求而被创造出来的童话。
一位清华出身的学长曾深有感触地说:“出来见识多了就知道,聪明人实在太多了,自己算不上老几。这些绝顶聪明人之间还要竞争,最终成功的还是少数。”
往往是那些没有和杰出人才直接打过交道的,更容易对所谓天生才能迷信备至。
自身体会,成功人士和常人最大的不同,并不是其天生的能力,而在于如下两点:
一,他们能够承受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压力和训练量。这即是中国老话里说的“吃得苦中苦”。
二,他们面对挫折或处于非常困难的环境中时,能够不放弃。他们不会坐在那里一天到晚地抱怨体制,抱怨没有机会,他们有更强的行动能力超越环境的限制。
所以,要想成功,来吧,一句话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些得仓促,错字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