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015-07-17 23:58:38)
标签:
育儿 |
作为七零后,周围同窗都是中学生的家长,这个季节微信里圈里群里全都是期末考试,成绩名次,升学,补习班提高班。没有几个家长晒孩子努力学习的过程。无论成绩好坏,试问有哪个父母对拿到成绩的孩子说过一句“你辛苦了,尽力了就好,成绩无所谓”。聊起来干嘛搞得孩子这么累,压力这么大,都说没办法,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全班同学都在努力,我们不跟上将来就没有竞争力了。
我也很同情国内这些放弃自己休息时间,陪着孩子赶场子,去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家长们,可是这样真的就能培养出有竞争力的人才吗?就算真的成材了,孩子有没有真正快乐过,身心健康吗?将来会幸福吗?
在国内上小学时维嘉是他们班唯一不上课外各种补习兴趣班的,对数学有兴趣的女儿自己在家主动看奥数书,而语文,除了勉强完成作业,即便考试没有一次及格过,我也为了从48分进步到55分奖励了她。到了德国,维嘉自己报名参加了瑜伽手工和小科学兴趣班。每天在学校完成作业下午放学给我展示兴趣班新学来的东西;傍晚在村子里骑车骑马放鹅赶鸭子,晚上饭后洗碗,教我瑜伽,给弟弟编织帽子,其乐无穷。
我认为大多数父母混淆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把严师出高徒搬回家当座右铭,忘记了在学校奋斗了一天的孩子想回到的是一个张开双臂迎接他的港口,而不是中转站,还没喘口气就继续航行。所以父母的任何帮扶劝导都应当是以孩子的终身幸福为目标考虑的,正因如此,对于家长来说学业成就,远不如心性、志趣、健康、幸福重要。国内太多的家长不尊重子女的年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们繁重的课外补习,在孩子身上寄托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梦想,毫不顾忌孩子自己的感受。而当孩子默默接受,辛辛苦苦完成父母强加的任务后,没有人鼓励赞扬他的努力,只有冷冰冰的“多少分,第几名,出人头地,功成名就”,家人的关系似乎只靠分数和名次维持着。
而孩子们整天忙忙碌碌,像一群群没有灵魂的苍蝇,喧闹着,躁动着,听不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时光流逝,童年远去,他们渐渐长大,岁月带走了许许多多的回忆,也消蚀了心底曾经拥有的那份童稚的纯真,他们不顾心灵桎梏,沉溺于人世浮华,专注于利益法则,是我们这些家长把孩子的“自己”弄丢了。
为什么不能像我们的父母那一辈简简单单地生活,简简单单地爱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陪着孩子们慢慢健康长大。为什么不能把眼光放得远一点,爱的收获不会在你付出之后就如期而至,更多时候,它会像驴子眼前的那根胡萝卜,永远在眼前晃荡,却就是无法放进嘴里。努力是过程,得到是结果,过程是漫长的,结果却只是一瞬间,请把陪伴孩子的漫长过程变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正如膺曾文所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努力做好父母的职责,至于结果,交给生活,顺其自然,不会太差.
我想这正是国内父母需要借鉴和修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