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夏文字体典藏杂谈 |
分类: 发花~ |
前几天得到的一个宝贝。
西夏文字体。
其实就是简单的汉字对应字体,貌似还有些不全面,应该是其中的部分,字体被拆分成几个部分(有点可惜才得到其中2部分,不过知道字体的出处了,以后在想部分从那里般出全部的字体来。呵呵~)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大夏(西夏)党项族文字。属表意体系。
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1036),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称为蕃书或蕃文。
西夏文字是仿照汉字而制成的,又有其特点。用点、横、竖、撇、捺、拐、拐钩等组字,斜笔较多,没有竖钩。单纯字较少,合成字占绝大多数。两字合成一字居多,三字或四字合成一字者少。合成时一般只用一个字的部分,如上部、下部、左部、右部、中部、大部,有时也用一个字的全部。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部分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合成,类似拼音字。有的字以另一字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互换构成。两字多为同义字。象形字和指示字极少。
书体有楷、行、草、篆,楷书多用于刻印,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
而书颇重复”字体有草、篆、隶、楷等。字体的构成,多采用汉字的会意法,也有和汉字相同的以类相从法,有的则直接借用汉字。西夏文结构和汉字一样,以偏旁、部首组合而成。党项人论述西夏文和汉文的关系时也说:“论末则殊,考本则同”。
西夏文创制后,尊为西夏国字,下令推行,用于书写各种文书诰牒,应用范围很广。还特设蕃字、汉字二院。
汉字院掌管与宋朝的表奏,中书汉字,旁列西夏文;
蕃字院掌管与其他王朝的文字往来,用西夏文书写,附以该王朝使用的文字。
目前已发现的文献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法律著作《天盛年改定新律》、《猪年新法》和卷子式西夏官阶表。历史著作有《太祖继迁文》。官私应用文书如天赐礼盛国庆元年至二年(1069~1070)的瓜州审案记录、天盛二十一年(1169)卖地契、天庆元年(1194)会款单、光定元年(1211)谷物借贷文书、乾定二年(1224)黑水城守将告近禀帖。辞典字书如《文海》、《音同》、《番汉合时掌中珠》、《圣立义海》、《义同一类》、《五音切韵》及《杂字》数种。
此外还有大批金石碑刻和汉文典籍以及大量的佛经译本。
西夏灭亡后,西夏文仍继续使用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至明末清初才彻底消亡。
电视剧《桃花扇传奇》中侯朝宗的父亲就识得西夏文以是罕见,虽然是戏剧创作,但是也侧面反应了一个事实,西夏文在明末已是亡字了。
西夏国民族主体是党项人,党项是羌族的一支,而且在隋唐初期一直是被吐蕃等政权治御下,所以从民族根源和民族治御上的双重关系上看出,西夏语的发音和羌、藏发音类似。
西夏语的发音和藏语比较接近,属于汉藏语系,与彝、傈僳族、纳西等族同属一种语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