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上当,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碳排放

(2019-09-03 16:09:49)
标签:

地球

气候变暖

碳排放

环境

大气污染

分类: 社会万花筒

                      别上当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碳排放

                           作者: 张靖

特朗普执政后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据新闻界披露,特朗普不相信全球气温升高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别说特朗普,我就从来没有相信过这个说法。我不相信这套说法,源自于若干年前研究人类迁徙活动与气候关系。发现地球气温从古到今都是冷暖交替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没有多大关系。

一、地球气温波动是一种常态。

从本质上看,地球气温是太阳的热能辐射到地球上造成的。地球上的能源不论是石油,煤炭,水电,风电,光电都是太阳能源的转换。而太阳作为一个恒星,它的活动强度是变化的。太阳活动的强弱通常用太阳黑子的数量或者面积来度量。黑子的年平均值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平均每个周期大约11.04地球年。此外太阳黑子活动周期还有90年,180年等较长的周期变化。太阳自身活动强度的周期性变化。会导致地球气温在一定范围内起伏,波动。

   波浪运动是事物运动的一个基本规律。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直线而是波浪形的。物理学界声波,光波,温度,速度,能量......化学界 分子,原子,电子,质子......,自然界中,山川河流,风雨雷电,晨昏四季,阴晴圆缺,潮起潮落,各种动物生老病死,生生灭灭.......人类社会发展中,社会形态的交替,战争和平,领土变换,经济发展变化,股市震荡,人的思想情绪波动,喜怒哀乐.......所有的运动无不呈现出波浪式变化。地球的气温变化也是如此。地球气温变化也是波浪形的。

二、地球冰期与气温变化

   1、大冰期的周期变化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曾经历过几次大的冰期。 大冰期又叫冰川期。一个“大冰期”往往长达数亿年。在大冰期内气候气候变冷但并非一直变冷。其中相对更寒冷的时期,称为“冰期”,相对温暖些的时期,称为间冰期,它们相互交替。

   地球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由于冰期的强度不同,遗留下的证据多寡不同,分析研究的标准不同,统计的次数也不同。有的认为三次,有的认为七次。比较明显的有丰富证据的大冰期一共4次,第一次大冰期5.7亿到6.8亿年前。那次冰大规模覆盖了澳洲、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第二次大冰期大约4.1亿到4.7亿年前。此次冰川覆盖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北部地区;第三次大冰期大约2.3亿到3.2亿年前冰川覆盖面积扩大至整个南半球;第四冰期(第四纪冰期)是从250万年前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我们现在就生活在第四纪冰期的后期。另外也有人提出元古代初期(距今约23亿年)有一次最早的大冰期,其后,在奥陶一志留纪之交有一次大冰期,侏罗纪也有一次寒冷期,但由于年代久远,留下的证据证据不够充分。总之,不论何种统计方式,地球存在冰期是毋庸置疑的。

地球处在大冰期时,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高纬度地区的冰盖向中、低纬度地区伸展,在高寒地区表现为雪线下降,冰川规模增大海水蒸发后形成雪降落下来,停留在陆地,使冰川增厚,海水量减少,海平面下降。盛冰期时,海平面比现今低80--120米。间冰期时,气候相对温暖,川溶解,冰盖向高纬度退缩,大量冰融水就过河流,流回海洋,造成河水泛滥,面上升。沿海地区的居民无法生存,被迫迁徙。大冰期的的周期大约在2.5-3亿年。

2大冰期内地球气温的周期变化。在大冰期内,地球气温也是呈波浪形变化的。大冰期内会出现若干个小冰期,和小间冰期。以离我们最近的第四纪大冰期为例,每隔10万年就发生一次冰期和间冰期的转换。末次小冰期发生在18000年前。约在一万年前结束的。距今一万年以来,地球气候总的趋势是在逐渐变暖。冰川消融,规模萎缩。例如阿尔比斯山的冰川在1876-1934年间减少了15%,喜马拉雅山的绒布冰川。冰舌近百年来减薄了50米。甘肃省内的八一冰川。七一冰川也在不断消融中。但是在这一万年中,地球气候并不是持续升高的,而是阶段性冷热交替,呈波浪形变化的。因此,在小冰期内,气温也是波动变化的。这种变化表现为更小的冰期和间冰期。

3、小冰期内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以下是一万年以来世界气温变化曲线图。竖坐标为平均温度。横坐标为距今年限。


别上当,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碳排放
    

以下是一万年以来中国地域范围内气温变化图。

别上当,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碳排放

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曾经对我国5000年来的气候做过研究,发现我国近5000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这是更小冰期内的气候波动。

别上当,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碳排放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竺可桢《考古学报》1972年第1

  第一温暖期。大约在距今5000年到3000年前左右,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25000多年前,从陕西河南的仰韶文化到甘肃青海的马家窑文化区,正月份的平均温度比现在35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发掘表明,当时猎获的野兽中有竹鼠、麞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而现在一带已经不存在这些动物了。此外,在殷代留下来的甲骨文上可以看出当时安阳人种稻比现在大约要早一个月。敦德冰芯也记载气温在4000BP之后回升,到3700-3500BP达到暖期顶峰,一些洞穴石笋记录也显示类似的结论。”(王亚瑟《用气候解读神秘的夏朝》)

第一寒冷期,周初温暖的气候不久就恶化了从距今3000年左右到距今2850年,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汉江在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就有过两次结冰

第一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又进入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这相当于春秋时期。《左传》中曾记载山东鲁国过冬,冰房得不到冰。

   第二寒冷期,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在这个寒冷时期,南方冬天温度比现在要低,到处结冰。据记载,曹操儿子曹丕在225年,到淮河广陵(今淮阴)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由于严寒,淮河结冰,演习不得不停止。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一月襄阳大雪,平地雪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

第二温暖期,从公元6001000年,即隋唐五代时期。当时在中国的首都长安,广泛种植竹子。《唐书》有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春正月,两京路(长安和洛阳)城中苑内种柑橘等果树”

第三寒冷期从公元10001200年,相当于宋朝时期。北宋太宗以后,气候又急遽转寒,江淮一带漫天冰雪的奇寒景象再度出现,长安和洛阳一带的果树也冻死。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境内的河川都曾经结冰,马车可以在河面上行驶而过。而在南宋时期,有45年晚春降雪的记录。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1.5度。冬季低2-3度。

第三温暖期,从公元12001300年,相当于宋末元初。这次暖期气温不是太高,野生大象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退到广东、云南等地。

第四寒冷期,公元1300-1970年,相当于明清时代到当代,温度比现代低1-2

第四温暖期,1970年至今,已经进入第四个温暖期,气温逐渐升高。详见下图。

别上当,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碳排放

因此,不论从全球看还是从我国看,不论是从大冰期看,还是从小冰期看,地球气温一直是冷暖交替波动的。这种波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天体运行与地球气温变化

有证据显示:地球气温的变化,与天体运行存在关联。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

1、地球气温与太阳系运行位置相关。地球围着太阳旋转,形成四季,一个周期为一个地球年。太阳系在轨道上绕着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为一个银河年。(英文galactic year,简称GY),也称银年,宇宙年。太阳系大约以每秒250千米的速度绕银心旋转。太阳系公转是逐渐加速的,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20亿年前的4亿地球年缩短到最近2亿多地球年。太阳运行到距银河系中心最近时,太阳亮度会变小,使行星变冷。太阳绕银河公转一周,行星会变冷一次,由于地球表面多水,在这一周期到来时便会产生一次大冰期。

2地球气温与星际物质密度相关。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行,银河系空间物质的疏密不同,太阳系经过星际物质的稠密地段时,太阳光热辐射的传导受阻,地球接受日光能较少,因而出现寒冷的冰期。

3、地球气温与银河系旋臂磁极同地球磁极相互作用有关。当银河系旋臂磁极与地球磁极同向,且相互作用时间在40Ma以上出现大冰期。地磁极性的倒转存在着与银河年周期相对应的情况。40亿年来共出现过的几次银河系旋臂磁极与地球磁极的时期,刚好对应着几次大冰期。

4地球气温与月球和潮汐变化相关。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季林认为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可使地球的温度发生变化。杰拉尔德.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1500~1800年。这属于小冰期内的小幅波动。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潮汐大时,会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

5、地球气温与地球赤道和黄道交角变化相关。地球自转产生的轨道平面叫赤道。地球绕日公转产生的轨道平面叫黄道。两个平面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会在22.1度到24.5度之间周期性变化。赤黄交角的变化使地球收到太阳的辐射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冷暖波动。

 

四、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是气候变暖的主因

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许或多或少对气候产生些微的影响。但绝不是主流。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孩子。人类的那一点活动对于大自然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把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增多视为地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

   我们可以粗略估计一下:地球表面积大约5.11亿平方公里。地球海洋面积 3.62亿平方公里(约为地球表面积的71%)地球陆地面积只有 1.49亿平方公里(约为地球表面积的29%) 。过去通俗讲地球上三山六水一分田。人们的活动地域约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据美国2002统计:有人类活动的地面面积大约1.1亿平方公里。约十分之二。这可能与地球人口增加,活动范围加大有关。即便这样,用20%的面积上产生的二氧化碳去改变80%的面积上的气温,其难度不言而喻。况且,地球表面上空还有1000公里厚的大气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紧靠着地面的对流层厚度也在10公里以上。有人估算了一下,地球上空大气层体积约为468440060000立方公里(4684.4亿立方公里)。要使这样大的体积的空气气温升高一度,需要多大能量?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算吧。人类那点小胳膊小腿,想撼动大自然,就像一只蚂蚁想推动一座大山。实在是不自量力。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加热了大气,是由于大量矿物质燃料燃烧和森林砍伐、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多了,就像给地球穿了一个棉袄,这样会产生温室效应,地球就会变暖,冰山就会融化,海平面就会升高,天气就会异常。

  可是有人统计过从1900年到197070年间二氧化碳排放与气温变化的情况:

研究人员把7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1900年到1940为第一阶段,1940年到1970年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远远低于第二段全球气温迅速上升。第二阶段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第一阶段上升了近10,但全球气温持续下降。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数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从1995年到2012年间增长了10%,但全球气温却没有升高。这说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地球气温升高是没有道理的。

      结论: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而是天体运行自然运动的结果。地球气温的升高只是地球气温波动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一个环节,它不会一直升高,也不会一直下降。人类完全不需要过度关注它。

 (作者通联:QQ401648109  微信13919494647,欢迎对本文观点批评交流。部分数据和图表来自网络,在此向作者表示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