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2014-05-27 09:37:25)
标签:

旅行摄影

三江

风雨桥

鼓楼

侗族来源

分类: 旅游摄影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1风雨桥

这就是风雨桥。全是木头制造。
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人的独特发明。鼓楼发源于远古时期南方少数民族的“杆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先民的伟大创造。简单地说就是把房子架起来。地板高出地面,下层养牲畜上层住人。以避开潮湿的地面和爬行虫害。说到底是人类为了生存,适应坏境而创造的。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2鼓楼外观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3鼓楼外观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4鼓楼外观
  鼓楼就是一个巨大的亭子。四周透风,下面横栏可以当板凳样子坐人。中设一个火塘。鼓楼向上收顶,成塔状。楼中悬挂大鼓,有急事商议可击鼓传讯,各家闻鼓声聚集鼓楼议事。现在的许多鼓楼已经没有打大鼓了。鼓楼成了一个历史的符号依然印在山里错落的侗寨中。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5鼓楼外观局部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六鼓楼外观局部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七内部仰观鼓楼顶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8部仰观鼓楼顶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9内部仰观鼓楼顶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10 、内部仰观鼓楼顶牌匾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11,内部仰观鼓楼顶牌匾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12 三江风雨桥正面

雨桥也是侗族独有的的建筑。它把桥、亭、廊组合在一起,既可以过人过车,又可以休憩,遮风避雨。风雨桥面亭廊全部由木材建成,榫卯结构,不用一个钢架铁钉。侗族风雨桥有两个比较出名。程阳桥和三江风雨桥。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13程阳风雨桥

    阳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城古宜镇的北面20公里处。建于1912年。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00多年立于河上,风吹雨打,不朽不垮。想想如今建筑,几十年就坏,马路三五年就要重修,桥梁没建好就垮掉。不是材料的问题,是心的问题。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14三江风雨桥主桥面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15芋头寨风雨桥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16三江风雨桥木廊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17三江风雨桥主桥面两侧各有一条木质走廊。主桥面行车,木廊行人。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18黄土乡风雨桥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19,路上碰到的风雨桥,每个寨子几乎都有。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20寨风雨桥
《浪南方之七》(侗寨鼓楼和风雨桥)/摄影/张靖、文/张靖
图21三江风雨桥外观局部
 三江县的三江风雨桥以规模大著称。全桥长368米,宽16米,最高处为18米,有7个桥亭,其长度和规模均为世界之最。工程项目由著名侗族木匠师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及7个木构建筑工程队共150多人承建。共用木材1800多立方。于2010年12月底竣工。
   关于侗族的来源:
     在有资料可考察的人类历程中,侗人祖先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后为僚人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秦时称“黔中蛮”,汉时称“武陵蛮”或“五溪”,魏晋南北朝隋唐时称“僚浒”或“乌浒”,宋以后仡伶”或“伶”明清时称“侗僚”或“侗家苗”.更早来源无人考证。

    我的推测,侗族人的祖先应该来源于黄河上游的古羌人。我的猜测依据是:第一,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例如彝族瑶族等都是古羌人迁徙过去的。迁徙路线大体上是从黄河上游进入岷山,沿着岷江进入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第二,侗族的服装建筑用具上面的纹饰母题,有许多与黄河上游辛店文化彩陶上的纹饰相同或者相近。应该视为同种文化。

 

 

 

(注:图片中图3、4、13引自网络,作者不详,谨致谢意。其余均为本人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