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史前人类文明(考古收藏) |
在问sunny3630此陶器的出土地时,我曾揣摩该器的出土地大概在甘宁交界一带。但由于没有太大的把握,也就没有说。侠客的资料佐证了我的揣摩,甚高兴。可能有的朋友会想:人家侠客说出来了,你又说你的揣摩。其实我真是这样揣摩的。我这样揣摩,不是凭空的,而是有依据的。近几年我一直在探讨黄河中上游彩陶的发展和传播路线。我的考证如下:
我们知道,仰韶文化是在我国尤其使北方影响最大的一支主流文化。它向四周发展和传播,同时同化和融合其他土著文化,发展成为当地的新文化类型。仰韶文化在向西发展中,
在陕西西安咸阳一带形成了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下图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然后继续向西发展进入甘肃发展成为马家窑文化。在仰韶文化向西发展中首先进入庆阳、平凉和天水。在庆阳首先出现了半坡类型并有部分发展为石岭下类型。然后进入平凉。
下图为石岭下类型
由上图可以看到,器型与sunny3630彩陶基本相同。除了彩陶也有素的————-
在半坡类型继续向西发展中,受到了六盘山和陇山的阻挡。(我在研究古文化传播中,发现地理因素常常会对文化传播造成巨大的影响。表现为河流成为通道,高山成为的障碍。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便在庆阳平凉一带徘徊的同时沿六盘山和陇山向南北发展。向南的一支在渭河流域与天水的一支会合,沿渭河继续西上。向北的一支进入宁夏黄河流域,并在这一带繁衍。天水的这一路由于路途畅通,发展顺利,进入秦安后与土著的大地湾(公元前6000年)文化融合并继续向西在黄河兰州段及其支流洮河,湟水一带发展为著名的马家窑文化。
向北的一支在宁夏境内繁衍并向西发展至甘肃静宁一带,由于黄河遇到峡谷,河道变窄,两岸不宜先民生活和繁衍。所以发展因受阻而缓慢。在陶器的类型上,反映为器型和文饰变化较少,而保留较多初传来时的因素——仰韶晚期和石龄下类型的因素。但是缓慢不等于不发展。只是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不一。一般来讲生存条件好的地区发展的稍快,生存条件差的地区发展的较慢。这种发展的不同一性,导致了宁夏彩陶在文化内涵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的地方发展为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有的地区还顽固地因循着仰韶晚期文化和石岭下的风格,偶有些许变化。我们看到的sunny3630的这件彩陶就属于这种类型。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进入晚期时(半山和马厂阶段),其发展势力和影响范围也到了顶峰。向西在祁连山南麓到了青海的尖扎县,祁连山北麓沿河西走廊直达玉门。(这里也可以看到祁连山脉对彩陶发展的影响,南北不同)向南至白龙江。
向北到腾格里沙漠边缘和宁夏黄河流域并在宁夏西海固地区和原来遗留的文化融合sunny3630彩陶应该就是这种在宁夏发展较慢的带有浓厚仰韶晚期风格的石岭下文化类型和外来的齐家早期(或马厂末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从器型看,仰韶晚期和石岭下风格非常明显,尤其是器口的平沿与石岭下的平沿基本相同。从文饰看,却又完全没有仰韶晚期和石岭下类型的风格特征,而具有明显的齐家文化的粗细线和马厂末期折线纹的风格特征。我们知道马厂末期和齐家文化早期在时间上是有重合的。所以我认为sunny3630彩陶应是石岭下类型与齐家早期(马厂末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2、马厂蛙纹
3、马厂蛙肢纹
再看sunny3630彩陶的文饰
附录:
2、关于争论的回复
到了马厂晚期,这种pan
越来越小,只有装饰意义而没有实用意义了。sunny3630的陶,正是这种退化了pan的陶。因此不应该属于马厂早期。
3、确定淘气文化类型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