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校园生活记录 |
分类: 生活随想类 |
喜爱《读者》,没有缘由
最近一年,《读者》杂志几乎成了我每个月的必需品。如果邻近的报摊买不到,我会步行很远的志店去买一本。每每到了《读者》出版的时候,我都会焦急地等待着下一期的《读者》。
《读者》陪伴我大概已经有十多年了,小学的时候,常常是借阅别人的《读者》,往往还是一年的合订本。后来到了高中,同学间互相传阅的《读者》多了起来,老师也常常把《读者》里的经典美文复印给大家,每人一份。那个时候,早读或者晚读如果想偷懒,就把《读者》翻出来,大声朗读。我最喜爱背卷首语了,短小精悍,内涵丰富,很适合在写作文时引用借鉴。
我最快乐的时光,也许是高中的那段岁月吧。进了大学,反到很少看《读者》了,一来,图书馆的书太多,看不过来,我曾花了一年的时间,看完了图书馆里的小说;二来,事情多了,整天在外面奔波,更何况互联网已经成为我的生命之一了,与《读者》越来越远。
《读者》就象一朵花,悄悄地开放,不需要别人去观赏或者赞美;《读者》又或者小巷里的女人,幽雅地立在那里,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总之,没有《读者》的日子,我不想她,她也不想我,就象两条平行的流水线。
有一天,不经意间,又碰到了《读者》,娓娓读来,或清新淡雅、或奔放热烈;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读者》包罗万象,既有大家、专家之雅,也有小民、百姓 之俗;既有科学经典,也有小品随笔。总之,《读者》是一本真正的打破了精英与草根,打破了雅俗的界限的杂志。后来,我每个月都会按时买回最新的《读者》, 弥补自己因为上网过多,落下的阅读功课。最近的《读者》对我的思考有很大的启发,譬如对于中国大学教育扩招的思考,譬如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凶手追究,譬如 看待生活垃圾的角度等等,《读者》是一本比较适合这个时代的人们补充知识与精神财富的杂志。
《读者》杂志与互联网也有莫大的关联。首先, 《读者》采用的读者推荐机制,很类似于今天互联网的dig机制,从这一点来说,《读者》的读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搜寻者,不仅仅是消费,也有劳动付出。其次,《读者》是一本符合博客精神的杂志,真正地做到了共享的理念,《读者》分享的是知识,是情感、是希望。再者,今天Chinabbs、 Qihoo、Bolaa等聚合型网站之所以流行,与《读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就是对广袤无垠的知识或者信息中,为网民或者读者寻找到最能满足读者需要的信息。
很喜欢《读者》,没有太多的理由,就是喜欢。
如有共鸣,请投上您的一票,谢谢
【http://publish.sina.com.cn/poll.php?p_id=879&t_id=4】
推荐阅读:
变性的周董赛汤唯---PS周杰伦【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