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曹于亚捐肾救父加分孝道 |
分类: 社会评论类 |
让更多的“孝女”得到社会的尊重
俗话说,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中华民族从来都是把一个人的孝道作为评判的重要标准,也是社会公德的基石。一个人倘若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也就无从于谈起关爱别人、恩惠社会。换言之,缺失孝道的人,根本不可能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
在这个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呼唤孝道的回归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四川女孩曹于亚为父捐肾被高考加分的事情,有着时代的标本印记。
2006年11月,四川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考生曹于亚的父亲患上了尿毒症,在没有合适肾源的情况下,曹于亚主动说服父母及医生,将自己的一个肾移植给了父亲,挽救了父亲的生命。广安市招委近日据此向省招委提交以“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者”名义给予曹于亚加分奖励的建议,获省招委批准,给曹于亚政策性加分20分。曹于亚因此上线被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录取。(7月22日《新京报》)
捐肾救父被高考加分20分,在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的年月,自然会受到不少的非议,首当其冲的就是高考的公平性。有人认为,省招生办公室特此给予曹于亚20分的高考加分就显得有些不妥,对于其他考生来说现如今的各项加分政策让千军万马之下的独木桥愈加的狭窄凶险,寒窗苦读换来得血汗分却不及人家的特长分关系分特殊加分,对社会的失望和失落会倍增;而高考不应该具有道德评判的功能,这样的加分是对其他人的不公平。
话说回来,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做法丰富了高考的人文内涵。在以往的高考加分中,总是偏爱某些政治表现突出或有某类专长的考生。现在,捐肾救父的义女,也受到了高考加分奖励,无形中扩展了高考加分的范围,更加凸显了高考的人文内涵。高考的目的,不是为了拒绝人才,而是为了发现人才。高考的使命就是要让各类优秀人才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孝子也应成为社会优秀人才的一类,对于典型者理应照顾。尽管这种照顾可能仅为个案,但其传递的高考新理念,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表现者,可享受加分。四川今年也作了相应的规定,对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表现者,经省录取领导小组集体研究,最多可加20分。
鉴于曹于亚思想品德优秀,事迹突出,18日,广安市招委向省招考委提出专题报告,建议以“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者”给予奖励。省录取领导小组在认真阅读曹于亚的事迹后认为,曹于亚同学感人的至孝至爱以及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难能可贵,根据今年四川省的招生政策,省录取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给予她20分的政策性加分,使曹于亚达到了她的第一志愿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调档线。
显然,在曹于亚的身上,那种大孝至上的传统美德和顽强拼博的时代精神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她对父母感恩图报、对困难勇于挑战、对理想执着追求、对生活无限热爱的可贵品质理应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褒扬。基于此,四川有关方面决定破格录取,这不仅仅是对曹瑜孝道的高度评价,更有利于在高校及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孝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