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侯耀文相声大师逝世悼念争议怀念相声出路 |
分类: 娱乐评论类 |
6月23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先生突然辞世,引起了网友巨大的悲痛。在这个崇拜大师的年代,那些我们喜爱的大师却一个个里我们远去。我们怀念这些大师,其实是怀念他们带给我们平常人的快乐和笑声;我们怀念大师,其实是怀念我们深深喜爱的中国相声。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声开始逐步但出人们的视线,不是人们对此苛刻,而是中国相声的日渐式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声越来越偏离了大众的舞台,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
我们埋怨相声脱离生活,脱离大众,正是源于我们对象生无限的热爱。我们总是期待大师们可以不断为中国相声带来新鲜的材料和气象,但是,伴随着大师的远去,我们的中国相声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目睹我们的相声,很多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敢问中国相声路在何方?
为此,特编发三篇具有代表性的讨论文章,来完善我们对此的思考。当我们明白了相声的本质时,我们才可以知道:相声的出路在我们的脚下。
愿我们的相声重新启航,扬帆前进。
侯耀文去世相声会更趋衰落吗
文/代福华【来源:红网】
“相声再也死不起了”,这是相声泰斗马季去世之后,相声演员孟凡贵给侯耀文打电话时的由衷之言。言犹在耳,仅时隔半年,侯耀文先生又猝然离世。
相声艺术会不会随着这些名角的弃世而愈加衰颓,甚至消亡,相声艺术的出路何在,是相声界乃至喜爱相声艺术的国人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相声作为一门笑的艺术,在经历了最初的草根艺术阶段后到了新中国获得新生,而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播电视的普及,相声更是在全国火了一把。然而,好景 不长,在经历了火爆极致的时期之后,相声开始走下坡路。新创作的经典段子少了,老段子一演再演的多了;把相声作为事业的少了,作为出名工具的人多了;“不 务正业”、热衷功名利禄的多了,兢兢业业专事相声的少了;油腔滑调、打情骂俏的多了,在说“说、学、逗、唱”上下真功夫的少了;精诚合作的少了,勾心斗角 的多了;炒作的多了,踏实弘扬相声艺术的少了……
这就是相声艺术的现状,这就是广大老百姓, 甚至包括相声界自己对中国相声的抱怨之词。在牢骚之余,不少人将相声的这种萎靡现状归咎于相声界缺少领军人物。有了侯宝林、马三立等相声大师的引领,相声 艺术才得以长足发展,相声才得以极致繁荣。因此,也便有了“相声再也死不起了”的慨叹。
“相声再也死不起了”的逻辑其实就是:相声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影响、甚至决定着相声的现状及前景。因此,相声界的重要演员尤其是大师级人物的去逝将对相声艺术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随着重要相声演员的相继离世,中国的相声前景堪忧。
相声的繁荣离不开著名演员,尤其是一些大师的功劳,正是侯宝林、马三立等几位大师的引领才有相声艺术的一度繁荣。然而,人总是要死的,相声界的大师亦不 例外。仅半年时间,马季、侯耀文这两位当代中国相声界的领军人物相继驾鹤西去,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自然规律,将来相声界还会有一些老人要离开我们(当 然,这也是笔者所不愿见到的)。如果按照“相声再也死不起了”的思维逻辑,中国的相声必然每况愈下,直至消亡。
但是,笔者以为,光靠几个重要演员救不了相声,逝去的大师们与新中国相声共同成长起来,业已完成其历史使命,中国当代相声的复兴需要新一代的大师。在这 个复兴过程中一些普通演员成长为大师之时,也将是中国相声再次繁荣之日。而事实也证明,早在上世纪90年代那些大师还健在时,中国的相声已经开始走下坡 路。尽管不少相声界的元老也一直在思索中国相声的问题,并试图力挽狂澜,但实践看来,相声的颓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的迹象。
所以,相声界大师的离去虽是不幸之事,但并不会对相声的现状及前景产生决定性的重大影响。我们不应把中国相声复兴的希望寄予在几个名角身上,在大师离去 时,不要乱了阵角,冷静思考中国相声现状的深层次原因,为相声的复兴出谋划策,鼓励更多把相声当作事业的新人加入相声界,培育更多的相声名角才是中国相声 的福音和希望。
侯耀文病逝 再陨巨星后的麻木
文/王巽【来源:TOM评论】
惊闻侯耀文先生辞世,炎炎夏夜之中,心头怵然一凛,竟有通体冰凉麻木之感。第一个几乎本能的反应是“怎么会呢?”
是啊,怎么会呢。近年来相声界失去的人太多太多了。马季先生刚刚仙逝不远,又一个相声界的超重量级人物撒手人寰。如果说马季先生的离开尚可称“突然”的话,那么此次侯耀文先生的去世,则完全可以说“骤然”,一时之间,怀疑、悲痛、惋惜,种种心情纷至沓来。心情颇不能自已。再联想到相声的后继无人,与别人相比只有前人而没有来者,不禁一声长叹,随后就是无尽的麻木。
眼前侯先生的死,再想起郭德纲的一句“相声都快死了”,已经清晰地说明了,相声,作为“老派 文化”的代表艺术门类,的确已经濒临它的终点。事实上,之所以我们近年来屡屡为一些相声泰斗、巨星的陨落和不辞而别感到痛心疾首,并不是因为相声相比其他 艺术门类有什么特别高尚之处,也不是因为表演相声的人都成了某某光环笼罩下的圣者,而是因为面对着一个曾经带给过我们无限快乐的经典时代匆匆离去,却没有 挽留它的能力的遗憾和无奈。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而我们在看到无论是电影、电视剧、唱片等其他娱乐行当“只闻新人笑”的热闹盛况的时候,对比 着在相声界却只能更多地看到一幕幕黑色的挽联和洁白的花圈,而让“相声”更加门庭冷落,日渐式微。
作为一名相声演员,侯耀文的死,尤其有重要的意义。说的绝对一点,他和与他同辈的马季先生一样,同样是相声界的“教父”级人物,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 人,更是他背后一大批侯派相声传人的代表和图腾。如果说马季先生的死代表着最后一位相声泰斗的陨落,那么侯先生的倒下,就几乎拆掉了相声的最后一根支柱。 至于郭德纲,尽管他很火,但他是否能如侯先生般支撑起一个后经典时代相声掌门人的角色,实在不敢令人期待。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麻木。还能做什么 呢?也许我们不应该把一个人的生死总是习惯于和整个某某行当牵扯在一起,但是我们在将来的一天再看到《英雄母亲的一天》、《打扑克》,听到《京九演义》、 《口吐莲花》等段子的时候,又还能想起什么来呢?与侯宝林等前辈大师不同的是,侯耀文的相声与如今三十上下的人更接近,这让我们忽然意识到,在那个年代, 我们就是靠着侯耀文等人的相声才找到欢乐和笑容的。尤其要提一句的是,相声,现在很多时候是被攻击的目标、“挽救”的对象,在很多人仍然热爱相声的时候, 更多的人,对相声、对传统艺术的苛待不一而足。近年来,很多人在骂相声,很多人在利用相声炒作。而现在,死者长已矣,无论任何声音,也该到了划上休止符的 时候了。侯耀文的轰然倒下,又会给这个沉疴累累的艺术门类带来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但可以想见的是,相声作为一种艺术,今后的发展,甚至于生存,都将是更 加艰难的。
祭奠侯耀文,敢问相声界出路
侯氏兄弟,誉满京华,但这半年来却是麻烦不断。自相声名家马季去世之后,侯马两家先是纠缠侯(宝林)马(季)“文革”中的一段恩怨,继而侯耀文年初放话既
不承认马季曾是中国相声界的“老大”,也不承认当今相声界群龙无首----“现在根本不是群龙无首,而是鱼龙无首。”侯耀文的放炮在相声界和舆论界掀起的
涟漪还没平静下来,侯氏兄弟又遭遇更大的家庭丑闻。歌手谢东染毒被捕,口无遮拦的侃爷王朔爆出谢东是侯宝林大师私生子的猛料,且给侯氏兄弟套上不仁不义的
道德枷锁。在公众口水的波涛和连番的八卦侵扰中,侯氏兄弟以沉默为金的定性平息了这波有辱家风的舆论风暴。直至22日,侯跃华才笑对媒体:一切以谢东所说
为准。
然祸不单行,侯耀文撒手人寰,彻底使侯门陷入了深深悲哀之中。跃文深得乃父艺术嫡传,是维系侯门相声之家的顶梁柱;跃华虽堪称
杂家,但并未悟得相声真谛。其子侯军,至多也只能算是刚入相声之门。跃文一走,侯门家传艺术香火几乎杳然,岂非侯门莫大之哀?对比京剧谭派世家,风雨沧桑
传袭七代,侯门之憾让人唏嘘。更重要的是,跃文一走,不甘寂寞的舆论界也许会再度掀起谢东的“私生子”八卦,使侯门陷入更大的伤痛和尴尬之中。都说侯门深
似海,我说侯门连城哀。如果没有侯马之争,如果没有王朔放炮,凭籍侯耀文在相声界的地位,逝后虽难达马季的声名,但还是能尽得死后哀荣的。但被八卦浸染的
侯门,跃文之死恐怕还要经受一次公众口水评议的煎熬。令人崇敬的是侯门有着冷对八卦的理智和智慧,相信陷入哀恸的侯家能顺利度过这一劫。
如果说耀文之死带来的侯门之哀让人同情,跃文走后的中国相声界则面临着更深重的现实危机。
侯宝林大师弥留之际曾说:“侯宝林,没了。你们要努力啊,不努力怎么行?”大师之后,相声在大众娱乐载体围堵的情势下已见颓势;马季去年年末去世之后,
人们对相声艺术的前景预期更为担忧。确实,细数中国相声界近年来活跃的人物,还真难找出将相声作为事业从一而终的人来。姜昆做了曲协主席,本来靠组织资源
能有一番作为,可是他除了兴办相声网站、策划网络相声大赛外,振兴相声成了一句口号,乃至于姜昆本人也尴尬承认他的相声生涯里唯有《虎口遐想》和《如此照
相》有些意思;牛群又当县官、又迷摄影、还兼玩小品和影视,“不务正业”使观众们只记得他在春晚上的那句“冒号”;冯巩、大兵等人也是如此。而李金斗、石
富宽们也渐渐淡出相声舞台。更重要的是,随着相声舞台被其他大众娱乐载体所蚕食,相声活动的空间几乎蹩居于央视春晚这方狭小的舞台。而由于春晚娱乐多样性
和教化意义的限制,相声节目要么被压缩、要么基于平衡被改成群口、要么基于晚会要求加进去歌舞等其他娱乐元素,相声无奈异化为“四不像”的大杂烩。相声年
年如此,俨然半死不活。2005年,侯门弟子郭德纲重走民间路线的艺术尝试曾让人看到相声艺术复苏的希望。然一阵虚火过后,郭德纲的“复古”还是囿于德云
社一隅,并未真正走向民间。加之郭德纲藏密排油广告负效应的影响,他的相声给公众的惊喜注定是昙花一现。
现代娱乐载体的多维、观众挑剔的审美情趣、舞台表现的捉襟见肘,这些构成了相声艺术日趋式微的客观原因。但相声演员缺乏艺术实践定性,不屑于根治民间汲取艺术营养,被功利思维所诱惑才是相声艺术面临危机的主观原因。而这,对相声艺术是致命的。
侯耀文虽非大师,但他从事相声艺术痴心不改40余年,厮守这片日渐寂寥的艺术园地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侯门相声的掌门人,这种无悔的艺术坚守,具有相声界定海神针的作用。耀文逝去,相声界不仅少了一位坚守者,更少了一种信心支撑,这是中国相声的现实困窘。
回过头再看侯耀文对马季看似不敬的评价,人们已经感受不到侯跃文的偏私促狭,反而觉得他更像是对中国相声界发出的醒世良言。他眼里的相声大师是这样的:
“第一,必须是相声艺术的表演权威;第二,不仅擅长表演还能独立创作优秀剧本;第三,还必须是相声理论家,能够著书立说;第四,必须是教育家,把相声艺术
发扬光大,桃李满天下;最后必须是评论家,可以给争议问题指引正确的方向。”对比这些标准,死了的马季不是;死了的自己也不是;活着的其他人,更不
是......句句箴言,道出了中国相声界让人尴尬的怪现状。
耀文猝逝,侯门之哀,中国相声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