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移民必须严打,深圳的小学学位已经无法覆盖出生人口了

(2019-05-15 15:03:20)
标签:

房产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成长

上个月,深圳教育界最火的大事件就是来自富源中学的高考移民,从衡水来的学生小试牛刀,悄悄在深圳参加了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结果就占据了全市理科前十名的六个席位,实实在在吊打了深圳考生。



高考移民“抢劫”深圳家庭

高考移民必须严打,深圳的小学学位已经无法覆盖出生人口了

高考移民是真实存在的,其中一般有两种操作手法:一是从外地找尖子生入广东户籍,在深圳高考;二是招广东的孩子,学籍挂在深圳,送去外地上课,再回深圳高考。


深圳富源学校的“高考移民”事件,深圳市教育局在512日通报了调查结果,确认了深圳市富源学校2019年高考报名考生中,有32名考生属“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必须严打,深圳的小学学位已经无法覆盖出生人口了

而通报中所作出的行政处罚,我们认为与其造成的危害相比,这种处罚程度显得不够。如果出现大量的“高考移民”,其对深圳家庭无异于“教育抢劫”,对深圳的人才吸引力也有着莫大的负面影响。试想一下,在深圳辛辛苦苦打拼十几年,最后自己的孩子在高考时被“抢劫”,还有多少人愿意在深圳扎根呢?作为人口吸附能力强的大城市,学位普遍都不足。尤其是名校,抢夺的白热化都令人吃惊。全球皆如此,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但是,深圳的情况尤其严重。严重得我认为不合理。



另类“留守儿童”发源地

高考移民必须严打,深圳的小学学位已经无法覆盖出生人口了

322日,深圳市大鹏新区发布2019年义务教育学位预警,这是深圳发布学位预警的第9个区。目前,2019年没有出现学位预警的区域只剩南山。1月爆出的罗湖教育部门的操作,我觉得比以往更深的刺痛了深圳的家长,尤其是非深户。作为主管部门,无论原因若何,要非深户“回老家读书”的措辞,都是令人非常不堪的。按照目前公布的学位预警信息,2019年深圳公办的小一学位缺口至少6万,如果这些孩子回原籍就读但父母在深圳工作,那么这超过6万的孩子即将成为留守儿童。当然,民办学校的学位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但是普通大众对民办学校普遍都是“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的理念,争抢公办学位的状况不会被改变。

 

高考移民必须严打,深圳的小学学位已经无法覆盖出生人口了



在深圳出生的人也许上不了深圳的小学

深圳的人口吸引力强大,而且吸引来的大多都是青年群体。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5岁,属于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而2015-2017年三年间,深圳引进的人才的平均年龄约为27岁,呈现出强大人口活力。但是,年轻人生育率也高,近几年来深圳每年新生儿均超过20万,所以入学适龄儿童增长也很快。

高考移民必须严打,深圳的小学学位已经无法覆盖出生人口了

按照国家规定上小学的年龄是六周岁来计算,把当年的小学招生数和6年前新生儿人数做个对比,2018年可能就是深圳小学学位全面告急的元年。2018年小学招生人数20.63万人,比2012年新生儿数量少了约7000人。而此前的小学招生人数都是大于6年前的出生人数。



逃不开的学区房?其实也可以丁克

几千年前就出现了孟母三迁的例子,说明中国人是乐意在学习资源上投入资金和精力的。毕竟教育资源的差异远比想象的要大。所以,在深圳有众多的中产家庭,忍受着超过7/的高价学区房。而学区房的焦虑,恰恰主要就在中产阶级,这些人早年通过教育、努力得来了现在的生活状态,因此他们也会产生“路径依赖”,希望下一代延续这种方式,将财产继承甚至得到更大发展可能。对于现在的中产阶级来说,向上的难度越来越大,但向下则非常容易。家庭轻微的变动很可能就从中产回到温饱,这种情况下,教育是中国人最热衷的投资。哪怕一省首富,4月份不也是被爆出花几百万美元买斯坦福门票吗?


就近入学是全球惯例,即使是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优质学区房,价格也会高于非学区,当然因为教育资源的相对平均,所以这些发达国家教育相对平稳,民众不需要为了一个学位而去哄抢学区房。当下国内的情况,虽然出现了畸高的学区房价,但没有“高考移民”的情况下至少也是保证了高考的保准和公平。


所以对于学区房,只能说以下几点:

1.买得起学区房的当然要买,老牌名校最好。

2.郊区挂牌名校的,买新建的,别买换牌子的。

3.能在县里的就别在乡村,能在市里的就别在县里。

4.都知道素质教育好,但高考不靠素质,应试教育的独木桥谁也逃不过

5.最好的建议是丁克,自己享受生活就好,没有孩子的事情要操心(此条面临极高的长辈风险和自己后悔风险~



深圳政府的教育投入依然不够

深圳原来是个小渔村,没多少人。这样一个“白手起家”的城市,享受了全中国几乎最好的人口红利——到今天,户籍人口出生率还维持在令人恐怖的25‰的高度。这是要支付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要支出巨额的公共开支,把教育(包括医疗)办得不一样,至少要匹配上这个城市的地位。但是,十几年来深圳的小学数量居然是负增长,而小学在校人数却大幅增长82%,原因只能是学校的教室学位数量增加了。

高考移民必须严打,深圳的小学学位已经无法覆盖出生人口了

官方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深圳新建中小学学位12.6万个,是“十一五”时期的两倍;“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85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23.8万个以上,较“十二五”时期建成学位增加50%以上。这样只增加教室学位不增加学校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学校学区周边的房价高企。在人口规模越来越庞大的趋势下,扩大小学的数量是政府必须要做的。


过去5年,深圳在教育领域财政投入近2000亿,年均增长20.14%。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在2018年年底透露,现在一年深圳教育投入超过600亿。乍听之下挺多,但仔细想想,这600亿元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所有教育领域的总体一年投入,对比一下管理着上百万在校小学生的一地政府,600亿的教育投资能有多少投入到中小学?真的足够吗?



最包容的大城市,供给侧建设更加刻不容缓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在学位供给上是这样体现的: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72%、公办学位的55%提供给了非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符合本市就读条件的非户籍学生100%可在本市就读。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的入学门槛最低:不分户籍非户籍,只要你满足基本条件(核心是父母单方一年社保),均按照统一标准申请义务教育公办学位。门槛低了,在深上学容易,学位需求自然就大。


而且,2017年,深圳将港澳籍人员子女入学纳入全市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范围,港澳籍学生也能在深圳上公办学校。数据显示,2017年,2963名港澳籍学童儿童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就读人数全国第一,港澳籍子女在深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种政策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学位持续供不应求,也许未来的深圳户籍真的会是一道门槛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确定与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