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种和民族血统

(2010-10-14 00:41:20)
标签:

杂谈

黑人基因(YAP lineage)
小矮棕人基因(M130 lineage)
黄种人基因(M9 lineage)
白种人基因(M173,M17)

C-130(棕色人种基因)
D-YAP(小黑人种基因)
O3(黄种人汉族基因M122)
O2(黄种人南亚基因M95)
O1(黄种人百越基因M119)

中国人Chinese 黄种人基因(M9 lineage) 占多数,用蓝色表示,但也有一小部分的 小矮黑人基因(YAP lineage)。

D—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基因,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基因,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
在人类主干的18个Y染色体类型中,日本人Y染色体结构是:
  O—M175 54.2%(黄种人基因)
  D—YAP 34.7%(小矮黑人)
  C—M130 8.5%(小矮棕人)
  其他 1.6%
  阿伊努人(Ainu)
  D+C
所以日本人说自己是优等民族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小矮棕人基因C—M130,外蒙达到58%,吉尔吉斯人、布里亚特人在60%以上,现代日本人(6.5%)、朝鲜人、满州人、阿穆尔人中,也有一定数量,南印度地区达到20%。在现在汉族人中,M130的比例小于3%。
蒙古族血统中,C-M130 占55%,O3占21.5%,O1占4.2%,K占6%,N占3%,R1a、D、Q、J各占2%,RxR1占1%,F 占0.8%,R1b占0.5%。
朝鲜族血统中,C1占15%,D-YAP占6%,O2占32%,O3 占25%,O1占18%,。
满族的Y染色体类型跟朝鲜族类似。

单眼皮是棕色人种的遗传特征,蒙古族90%是为单眼皮(单眼皮是显性基因),朝鲜族单眼皮的比例也相当高。北方汉族的单眼皮也来自棕色人种。
此图并不能说明汉族人血统最纯正,只能说明汉族大多是由一些黄种民族融合成的,而与其他人种融合很少。

至于图中颜色,只是用来区别不同基因的。


非洲的M168生成中东谱系的M89,M89又生成M9,M9生成了M20、M45以及 M175。
携带M9的人被称为“欧亚部落”。大约4万年前他们在伊朗平原或亚洲中南部出现,是中东M89的后代。

M9的后代由于东部高山的影响分为两个方向继续向东迁徙,一部分向北面的兴都库什山走去,另外一部分向南,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次大陆,这是从Y染色体得出的答案。向南走的这支人马就是M20。印度南部50%的男人携带这个变异密码。1-2%的中东人中也有这个密码。大约3万年前他们与从南部进入印度的“海上移民”遭遇,其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新来的侵略者与“海上居民”的女人们交配,那些海上的男人可能遭到杀害,因为从(男性)Y染色体看,今天“海上居民”的后代非常罕见,但却并不缺乏mtDNA的M谱系(女性)。“海上居民”的标记在印度南部出现的频率是5%(94页)。

M9向北走去的一支发展为M45,他们进入中亚,时间为3.5万年前。今天也只有中亚人具有这一M45标记,中东与东亚只有零星出现,他们在印度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我对于这一流向的解释是,中亚与印度之间具有广泛联系,一直存在有重要的移民通道,比如于阗国的建立,中国昆仑文化之迷,还有哈拉巴文化都可与这一问题联系考察。作者疑惑地说,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不向中东扩散。我认为这很明显,因为中东的人口压力太大,人类大规模移民选择向人口稀少的未开发地区进军。
最早的西伯里亚人基因有2个部落谱系,一个是上面的M45,一个是更加古老的一批M9Y。
M45在天山之东产生出新的M175节点,它只出现于东亚,在西亚与欧洲完全没有M175的出现。M175在韩国的比率高达30%,出现的时间为大约3.5万年前。考古方面也证实了这一点。日本也基本接近。今天生活在东亚的大部分男人都携带有M175基因变异标记。

巴基斯坦人有M89标记。这里的中东标记如此集中,我在想,这是否是“以色列失散的十个部落”带来的影响。
大约4万年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迎接来了非洲而来的“现代人”,当然这是指大规模的非洲人进入,零星的进入应该早得多吧。
“一些中国科学家提出了‘地区连续性’的进化模式,否认东亚的智人起源于非洲,认为他们是由当地的直立人进化而来的。但从基因中找不到任何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而且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移民到东亚的现代人的后代不可能逃过考古学家的眼睛。近年,中国遗传学家金力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研究,在东亚各个地区对 1万2千名男性进行了取样,结果表明他们每个人都能回溯到5万年前的非洲祖先,因为每个人的Y-染色体中都有M168标记。对寻找东亚地区连续性进化模式证据的科学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因为这一结果至少对男性谱系,完全否定了地区进化的理论。而且东亚的线粒体DNA做出了同样的回答:几千份取样,结果全部显示他们的祖先在非洲。总之,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直立人在现代东亚人的基因中留下了痕迹,而且大量的证据表明,……他们被现代人取代了”(99 页)。

“在东亚海上移民的谱系出现的频率很高”。“在蒙古,海上移民谱系出现的频率是50%,在东亚东北部,这一谱系的存在也很普遍。……可能是早期迁徙到东南亚的海上移民,在几千年内逐渐向内地迁徙,南部的M130染色体比北部的古老,也证明了这一推测的可能性。很可能在3万5千年前,海上移民遇到了欧亚部落的后代,东亚人口中同时存在的欧亚谱系和海上移民谱系,证明他们之间发生过较大范围的部落融合”(99页)。这又一次让我们联想到神秘的环渤海文明正是这一融合的结果。

现代人从南北两个方向来到东亚定居。欧亚部落在3万5千年前从南西伯里亚进入东亚,南方海上移民迁徙到东亚的时间大约在5万年前。至今中国南北谱系的差异依然非常明显(99页)。
这些几万年前的迁徙模式可能一直延续进入新石器时期,从某个角度说,“丝绸之路”早在几万年前就已经存在,而且是南北两条主干线。络绎不绝的后来者以奇特的方式与先前的一些部落联系在一起,这个南北差异与南北融合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后来蚩尤与炎黄之战,以及炎黄之战。几万年的尘埃落定之后我们获得了汉族、苗族、百越等高度混合之后的一些群体名称,今天被压在中国最南部的百越群体较有可能就是最早来到东亚的“海上移民”的后代,或许他们与蚩尤之后有关。

作者承认,在中东开始定居与种植模式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了粟米与稻谷的种植。稻谷首先在中国南部扩散,公元前3500年台湾也开始种植,苏门答腊岛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印度尼西亚群岛全部开始种植稻谷。
中国稻谷很可能是“海上移民”的杰作,最初的种植似乎恰在中国南方。从后来的传播模式中也很容易看出海洋文化的源远流长。
---资料来源: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77170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