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Ralph
W.Tyler)于1949年发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并因此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这本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有着“圣经”地位的小册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课程及课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式,至今仍是课程编制及教学活动重要的参照理论。书中所论及的学习经验选择理论对现行的基础教育更是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学习经验”的含义
泰勒认为,“学习经验”(learning
experience)不等同于一门学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其是指学习者与他对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特别指明了学习经验既区别于既定的教科书内容,也不同于教师预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而是学习者主观感知上述内容及两者的交互作用。此外,泰勒还进一步阐明学习的定义: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教师所做的是通过安排环境和构建情境向学生提供教育经验,以激发所期望的那类反应。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对学生已有的各种兴趣和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对某种特定情境引起学生反应的可能性,进而能对引起理想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那种反应的可能性作出某种预测。因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的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的各种事务。经验涉及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学生的环境的某些特征吸引着他的注意力,学生所做的正是对这些特征的反应。这种学习理论并不是因认为学习者本人的反应将决定他会学到什么,而轻视教师的责任。而是指明,教师需要掌握控制学习经验的方法,通过构建情境的方式来控制环境。
二、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泰勒认为,适合于某一教育目标的特定的学习经验,虽然因目标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无论教育目标是什么,还是存在着某些适用于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具体包括:
第一,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也就是说,如果教育目标之一是要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那么就要提供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解决问题的学习经验;再如,教育目标之一是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那么学习经验必须不仅使学生有机会解决问题,而且必须有机会具体处理有关健康问题。这就指明了,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任务便于学生通过体验和问题解决等途径来掌握某一行为。
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以及对人类的基本满足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对某些特定学习经验是否有可能使学生感到满足作出判断。
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这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以便确定学生目前的成就、现在的背景横现有的心理定势是否有可能使他们作出所期望的那种行为。
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这表明,教师在计划具体工作时,有大量创造的可能性,也说明,某一学校可以拟定范围广泛的教育经验,所有这些经验都旨在达到同样的目标。
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这一点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教师必须努力设计良好的学习经验,可以同时为达到多种目标服务。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始终警惕为其他某种目标而设计的学习经验可能引起的不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