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
皮亚杰,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生于瑞士纳沙特尔,十几岁就开始发表论文。1918年博士学位。曾在苏黎士、巴黎从事过精神病诊治及儿童测验工作。1921年被推荐为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后又升任助理院长并先后执教于纳沙特尔、日内瓦、洛桑和巴黎大学,曾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等多个学术团体的主席,还长期担任设在日内瓦的国际教育局长(1929-1967)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之职。他还是多家心理学刊物的编委,1955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直至去世。他曾经被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获多种学科奖。1925年皮亚杰发表《心理学与认识的批判》一文,首次明确阐述心理学与认识论研究相结合的必要性。
皮亚杰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创立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体系。通过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儿童智慧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和逻辑学相沟通,以揭示认知增长的机制,从而把传统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经验科学。发生认识论继承了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传统,并把认知结构加以全新改造,提出认知结构的构造理论,强调主体认知结构在认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以不同水平的认知结构作为划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根据。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临床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代表性著作有《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对现实的构造》、《儿童符号的形成》、《发生认识论导论》、《结构主义》、《生物学与知识》、《哲学的洞察与错觉》等。皮亚杰极其理论在获得世界性声誉的同时,也遭自来自不同学派的众多批评,忽视人的认识发展的社会实践的制约作用也许是其严重缺陷之一。
华生
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建者。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中。16岁时,华生进入了格林维尔的福尔满大学学习哲学,并在5年后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190O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哲学与心理学,求学于教育哲学家J.杜威、心理学家J.R.安吉尔、神经生理学家H.唐纳尔森和生物学家J.洛布。在安吉尔的影响下,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且选学了神经学和生物学等课程。1903年华生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经杜威和安吉尔推荐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被聘为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他在霍普金斯大学一直工作至192O年。这12年是他在心理学方面最有创造性的年月。1913年毕生的著名文章《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问世,行为主义正式产生。1914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著作《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他于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8年获福尔满大学名誉博士。192O年毕生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实验研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辞职并离开学术界。后在纽约改行从商,经营广告事业,但仍然著书立说介绍行为主义。1925年他出版了半通俗的书籍《行为主义》,广泛地宣传他的行为主义观点。1930年以后,他完全转向从事广告商活动,直至1945年退职。他最后的几年是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农庄中度过的。1958逝世。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2、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的方法而不是内省法。
4、个体的行为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环境决定的。
韦克斯勒
韦克斯勒(1896—1981)美国心理学家,1896年出生于罗马尼亚。6岁随全家移居美国。1916年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当时著名心理学家R.伍德沃思的学生。1917年以其有关实验病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文获硕士学位。
韦克斯勒在研究及应用中发现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虽然适合于儿童,但不足以预测成人能力、军人素质的优劣,这是韦克斯勒决心编制成人智力测验的缘由。1919年他被派往英国伦敦大学,师从C.E.斯皮尔曼和K.皮尔逊,深受他们有关一般智力概念和相关方法的影响。1919从军队退役后,1920年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并在索博尼心理实验室工作。在此期间,结识了与比内合作编制比内一西蒙量表的西蒙和精神病学家让内,还搜集了有关心理电流反应和情绪研究的数据,为其完成博士论文奠定基础。1922年回美国再进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再次接受伍德沃思的指导。1925年获博士学位。他在完成博士论文的同时兼任纽约市新创立的儿童指导所心理学工作。1925~1927年任美国心理学协会代理干事。1927~1932年在其私人开业诊所度过。1932年起成为贝勒维精神病院首席心理学家,翌年起又兼任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期间,一直致力于智力测验的创造与发展。
韦克斯勒是继法国比内之后对智力测验研究贡献最大的人,其所编的多种智力量表,是当今世界最具权威的智力测验。1979年韦克斯勒获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证书和“荣誉事业”奖状。他编制的智力量表有: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W-B,后又称W-BI)(1939)、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又称韦克斯勒军队量表,W-BⅡ)(1942)、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WISC)(1949)及其修订本(WISC-R)(1974)、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1955)及其修订本(WAIS-R)(1981)、韦克斯勒学前和初小儿童智力量表(WPPSI)(1967)等。
韦克斯勒的主要著作有:《人类能量的范围》(1935)和《成人智力的测量》(1939)等。
桑代克
桑代克(1874—1949),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桑代克的研究成果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影响很大。
桑代克对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他对小鸡、小猫走迷宫研究的结果。他在实验中发现,小鸡小猫小狗之所以能够顺利逃脱,是因为不断的尝试,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慢慢消除那些无用的行为,记住那些有助于逃脱的行为,用他的话说,就是它们已经在这些有用的行为和行为的目标之间建立了联系。桑代克进一步提出了他的“联系法”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两大学习定律:
1、效果律。桑代克认为,哪一种行为会被“记住”,会与刺激建立起联系,取决于这种行为产生的效果。例如,迷宫是一个刺激,小鸡在迷宫中会作出多种行为反应,但大多数反应都不能帮助它们逃出迷宫,而另一些行为则使它们得以逃脱并得到食物。因此,小鸡就记住了这些有效的行为,将迷宫这个刺激和这些有效的行为联系起来了。以后,一进迷宫,它们就知道作出什么反应。
2、练习律。桑代克认为,练习次数的多寡,影响刺激和反应之间练习的稳固程度。练习越多,练习越紧密,小鸡越清楚要采取什么行动,逃脱的速度越快;练习越少,练习就不够紧密,小鸡就越难找到出口。
桑代克的“联系法”理论后来被行为主义者吸收并成为他们的主要理论原则,但桑代克本人对行为主义学派的热情却并不高。他的研究兴趣太过广泛,而其中有很多是行为主义者所不能容忍的关于精神和意识方面的,桑代克本人也不欣赏行为主义者那种将精神和意识一棍子打死的作法,因而对行为主义的观点异议颇多,所以只能算是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
桑代克也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
他曾做过许多动物学习的实验,用以解释学习的实质与机制。通过大量的人和动物的实验,桑代克总结了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强调学习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
2、练习律:强调联结的应用。
3、效果律:凡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效果律”后来被持这种学习观的理论家发展成为“强化”学说,其中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
)
对桑代克的“试误说”进一步研究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