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克钦邦首府——密支那

(2014-06-12 00:50:18)
标签:

情感

分类: 缅甸风情

      由于克钦吹吹们的误导,不少网友均认为克钦邦首府是拉咱。真是毁三观啊。实际上,拉咱的规模及人口仅相当于中国最边远省份的一个最贫困山区的小村寨而已。其实,缅北有三大城市:密支那、曼德勒、腊戌。而密支那才是官方及克钦民间均认可的首府,也是克钦族百姓们心神向往的地方。

      密支那是缅甸克钦邦的首府,曾是缅甸第三大城市,是克钦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区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密支那”是缅语“大江边”的意思。整个城市依江而建,绿树成荫,自然绿化覆盖率达80%以上,自然风光美丽诱人。密支那还是缅北军区司令部所在地。
    密支那全市约有5万人,世居民族以克钦族和载佤族为主体民族,其他民族有缅、掸、阿依、腊西、央宛、玛鲁、格堵、格兰、摩些、华人等十余种。还有1.5万余名来自中国腾冲、龙陵、盈江等地的华侨和0.3万印、巴、孟等国侨民。其他还有一些二战时期滞留在这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及子孙(拉咱地区无中国远征军老兵及子孙,当年拉咱地区的克钦人杀害了不少中国远征军,这也是现在台湾人眼里,一提“拉咱克钦”就忌讳的主要原因,不过,台湾人相对喜欢密支那。在这里捐有学校或派出师资。不像拉咱克钦人,只接受日本人的捐资建校。目前拉咱最大的医院和学校都是日本人捐建的)。
      密支那是缅北的铁路终点和公路枢纽,伊洛瓦底江航运的起点,也有机场。从密支那向北有公路与印度相通,南下到八莫仅180余公里,到盈江县那邦镇不足百里,公路较为平缓。但修好的公路被克钦军炸得坑坑洼洼;机场可以起降大型飞机;火车站有七条殖民时期修建的窄轨,客运货运都行。尽管车站、机场仍然像集市一样杂乱,甚至乘坐飞机可以抱着猪拎着鸡上机,但仍有固定的班期。该市可以说是扼水、陆、空交通的要冲和缅、印、中三国陆上联系的枢纽和转运站,往西沿史迪威公路通印度雷多,往东沿史迪威公路即是中国腾冲。该邦西部与实皆省的杰沙县、上亲敦以及印度的阿萨姆邦相接壤,南部与实皆省和掸邦相连,北部与中国的西藏相邻,东部紧靠中国的云南。   
      密支那是克钦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著名的伊洛瓦底江纵贯其间,梅里卡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三江在离密支那市区45公里的地方交汇,景色迷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密支那是全缅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茂密的森林覆盖。
      三江交汇处的密支那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汇的地方,城里面有小乘佛教的缅寺,也有基督教堂,还有伊斯兰的清真寺,当然也有完全中国风格的大乘佛教的寺庙。各种文化在这里没有冲突,与世无争的人们让它们自由的传播,创造了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如男孩到了入学的年龄,先是到缅寺中当小和尚,同时也开始读书识字。每天早晨,他们结队出来化缘,接受善男信女的布施,成为信仰小乘佛教的东南亚国家独特的人文景观。华人的孩子仍然像在中国一样,到正规的学校学习中国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上,人们能体会多种文化、多种民族融会的和谐,如观看演出的舞台上可能是克钦族人在演出,但有的节目是演员们用汉语唱中国的流行歌曲,桌子上放的是缅族人的烧烤,等到上主食时,却是印度厨师送上的咖喱鸡饭。各民族在保持本民族特性的同时,也对其他文化、其他民族保持友善与包容。如市内有不少店名虽是中国名称,但老板或许却是留着大胡子的印度人。当有顾客进店来,明知道不是购物的顾客,仍然停下手中的活计,微笑着对客人点头示意。
      密支那整座城市摆放宽松,机关、学校、寺庙、旅店等多是以大片抛荒的空地和一排排一片片古意苍苍的大树相围,只有四五条较短的街道是较为集中的连排商店。这里的建筑都很低矮,几乎没有四层以上的屋。街上没有很大的百货商场,许多来自中国、泰国、印度等地的商品都是按类别在小商铺经营的。当然,每天傍晚时候,在城里一些固定的地方,也有一两处摆在地板上以卖蔬菜为主的农贸集市出现。路道上除了一年四季穿拖鞋走的稀少的人,很难见到名目繁多的汽车。倒是牛车、自行车、摩托车和密支那最多最酷的美式吉普车在繁华地段有见。受中国的影响,密支那是缅甸城市中车辆唯一靠右行驶的,十字路口没有一处红绿灯,车至路口除左右转弯打灯外,直行还需要打蹦灯示意。各种车辆相互礼让,特别见到中国等地来的车还多半停靠一边先请让行。
      密支那风光秀美,城市规划得非常好,中国云南地方上的一位领导甚至说:“密支那的规划,再过100年也不会过时。”的确,密支那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座平面城市。路两边宽松地散落着房子,很少有超过三层的。但这个城市有令人向往的另一面:街道都非常平直、宽阔,主要交通干道中间基本上都有绿化隔离带,大道两边还预留了空地,种植着一些小乔木,再往旁边才是冠盖如云的大树。一棵参天古木就是一道风景线,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据说,最让世界城市规划师汗颜的还不是这些看得见的东西,而是在地下,100年前埋设的管道、线路,至今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居民的房子不管是新是旧,家境不管是富是贫,都拥有一个宽敞的院子,房前种着果树,屋后种着榕树等高大的树木,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绿荫之下,整座城市也笼罩在绿荫之下。生活在绿荫中的人是悠闲的,甚至是慵懒的,街头的小贩守着自己的摊子,表情平静,目光长时间地看着一处,全然不顾怀中酣睡的孩子,路上的行人慢慢地踱着,不像是走路,更像是散步,就连指挥交通的警察,也是慢悠悠地挥着手势。   
      密支那人从小接受佛教的教育,人们变得温和、谦让、恬静、善良。公路上,有汽车经过,行走的孩子会止步立路边向汽车敬礼。不管他们是发自内心也好,还是纯粹是孩子的游戏也罢,总之,只有生活在慈爱悲悯世界中的孩子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密支那还有一种别处看不到的景观,就是很多商店门外的架子上,都会放在一两个棕红色的陶罐,盖着草帽式的盖子,旁边放着口缸。有些十字路口,还用木头搭成小亭子一样的架子,专门放置这样的陶罐和口缸。原来这叫凉水坛,是行善人家放在路边供行人解渴的。密支那的繁华程度与国内小城相比虽然相去其甚远,但卖饮料与矿泉水的商店还是很多的,但凉水坛依然有它的作用,善良的人总是想着去帮助别人,那怕这些帮助很微薄,因为有些卖饮料的商店外面就放着凉水坛,店主丝毫没有觉得这样做会影响他的生意。
      牛车或马车也是密支那城市里一道特别有格调的风景线,有时一辆,有时两辆,有时一长串,慢悠悠的像毫无目的地的随意游动着,有时还能看到在车上酣然入睡的男人、妇女或是儿童。恬静、散慢和庸懒是这个城市的最大特色,身在其中,仿佛把你拉回到了十八世纪初的英国乡村。  
      密支那的教育机构很健全,全市有著名的密支那大学、密支那基督教学院等四所专科学校,还有高级中小学和幼儿园10多所及一所华人高级中学,各种大中院校的毕业生每年都有几百人到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留学。当地众多民众信奉小乘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教堂佛塔有20多座,民风淳朴、与人友善,几乎没有人偷东西。密支那人与其它缅甸人一样特别忌讳左手递送东西。认为左手肮脏,右手才是干净的。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还有“男右女左”、“右贵左贱”的习俗。密支那人十分崇拜榕树,在他们心目中,榕树就是佛塔,也崇拜乌鸦,视其为“神鸟”,从不猎杀。育成高级中学涵盖了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班级,据说是缅甸最大的华人学校,学生有1700多人。学校是密支那地区的华人华侨捐资修建的,石碑上都刻着捐资人的名字。校长从台湾来,纯粹是尽义务,连机票都不要学校报销。老师也基本上是送到台湾培训。学校墙上张贴的多是孙中山先生的照片和语录,把幼儿园叫幼稚园。学校的设施与国内贫困县的中学相比都算是差的,但环境非常干净整齐,墙上的标语多是激励人勤奋进取、严谨自律的格言警句,学生的自行车停得就像是一条直线,就连厨房边的木柴,都码放得整整齐齐、方方正正。校钟是用“二战”时期遗留的炸弹壳做的,上面的油漆已经斑驳,但柱子上“惜时守时,负责尽职”八个字仍然非常醒目。整个校园到处洋溢着中国传统精神,特别是弹壳撞击形成的钟声,每天回响在校园的上空,似乎在警示着什么。
        尽管几十年来,为阻止克钦人民与中国来往,克钦军多次毁坏公路且炸毁了不少桥梁,但克钦军炸不掉中缅两国、边境两地政府官员及民间交往。目前,在缅军对克钦军的沉重打击下,中国与缅双方经贸合作和经济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相信,随着近期克钦军即将投降缅军之后,克钦邦和密支那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外经贸等方面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盈江—密支那、盈江—八莫公路的不断改善,为进一步促进中缅贸易、中印贸易及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缅、中印合作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正日益显现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