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之声94 如何看待5亿人有家庭医生

标签:
时评家庭医生 |
政能亮丨5亿人签约家庭医生数据的背后
文丨特约评论员
据新华社报道,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家庭医生论坛上,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一一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95%以上的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签约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
从这个数字上,我们似乎能够感到,家庭医生的春天,在我们国家真的来到了。
遥想2011年,家庭医生在我国还约等于零。当年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制订了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首诊在基层”的宏伟目标。如今2020就要来了,5亿人签约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显然让目标变得真实可信。
可是,静下心想想,却感觉不到这种乐观的感受。北京作为首善之区,这些年来一直在积极推进全科医师制度,可是,问问身边的人群,几乎无人能够感觉到家庭医生的存在。
http://p3.ifengimg.com/a/2017/1219/8a7d2c72dd7e0cbsize72_w540_h340.jpg
如果说,这种感觉带有太多主观性的话,那么可以看看其他数据:在今年4月之前,北京社区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大体维持在北京市门诊总量的20%左右。在4月8日医改后,社区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增加了10%左右,不管怎么算也超不过30%。从道理上讲,自己有了家庭医生,那怎么也得与家庭医生有过两三次接触才会去综合医院看病吧,30%左右的家庭医生签约率,完全有能力让社区门诊量超过综合医院的门诊量。可是,我们的家庭医生为什么依然像一个看不见的存在呢?
最可能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5亿人的家庭医生签约率,含有很大的水分。
在一次医政会议中,笔者恰恰听到了这样的消息:一些社区医疗机构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签约工作,他们只好与辖区内的常住人口进行虚假签约。很多居民在档案中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但是,却并未谋面。
这样的结果,有关部门不是不知道。之所以予以默认,基于这样三方面原因:一是做了总比不做好,虚假签约虽然目前还没有发挥作用,但至少是对居民数据的一次大整理,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发挥基础作用。
其二,作为家庭医生的社区医生,目前数量有限,没有能力去完成这么大样本的签约工作,当年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在提出宏伟目标的时候,也对发展培养社区医生提出了规划。但令人遗憾的是,社区医生的数量并没有显著提高,到综合医院依然是大多数医务工作者的第一选项。
其三,广大居民对社区医生的偏见还没有完全消除,相关工作难度很大,签约如同是让社区医生到广大居民中去拉郎配,激发不出社区医生真正的工作积极性。因为,即使真的面对面签约了,也不能保证居民愿意在生病时首先到社区就诊。从这个角度看,虚假签约和真实签约并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所以,5亿人签约家庭医生,还只是一个美丽的数字,背后渗透的依然是社区工作的极大艰辛。如何踏踏实实地做好对社区医生的培养,落实应有的待遇,在居民和社区医生之间建立普遍的信任,让人们去社区看病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这些比签约家庭医生更有实际意义。
凤凰网 http://pl.ifeng.com/a/20171219/54321822_0.shtml
家庭医生非私人医生,别误解其“覆盖率”
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引来许多网友关注。因为就现实感受而言,许多人并没有体会到家庭医生存在。
对饱受看病之难的公众而言,家庭医生是一个承载着厚重期许的存在:有了头疼脑热或者其他什么不适,一个电话就将家庭医生呼上门来嘘寒问暖;即使不能及时上门,也有人在电话中给出许多有益的指导,让患者家人不至于手忙脚乱……
这的确可以成为卫生保障未来发展的目标,但目前还很难达到这点。因为那样的医生或许应称为私人医生,而家庭医生说到底还是一种公共的医生。
在英国,居民都需要选择一家社区医疗机构进行登记,并与其所属的一名家庭医生签约。签约后,居民将自己的身体状况(特别是患病情况)如实登记,如果看病想要享受医保报销,就只能预约签约的家庭医生的诊疗服务(急诊除外)。经家庭医生首诊后,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则由家庭医生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转诊到综合或者专科医院进行诊治。通常情况下,一名家庭医生大约会与2000名居民签约。
由此不难看出,家庭医生制度普遍的模式,实质上指的是医患关系相对稳定的一种医疗状态,而非我们通常想象的那种高大上的细微服务。家庭医生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医患之间相对熟悉、诊疗方案更具有针对性方面。它同样需要预约,达不到随叫随到的地步。
此次,部分网友之所以对家庭医生签约的数字反应异常激烈,自然有对家庭医生理解存在偏差的因素在里面。有关方面对此,或许也可以多些释疑动作。
根据2016年国务院医改办发布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到2017年,我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眼下“35%的覆盖率”,应该是从各地的统计中汇总而来的。
要达到覆盖率30%以上的目标,并不容易,但这项工作显然不能因为艰难就放弃。
应当承认,当前社区医疗机构的患者依然相对不足,加之家庭医生服务的具体细则并不完善,许多居民并不了解签约家庭医生有什么实际的好处,所以导致一些地方的签约率较低。另外,需要认识到的是,家庭医生服务如果一个一个单独签约,那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目前,许多社区医院都做了人口属地调查,这相当于一次早期的基本数据收集,这对于未来相关工作的进一步推动,还是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这就如打地基一样,早期填入的土都是虚的,但经过累加和夯实,虚土就会坚固。所以,当前有些数字看起来有些虚,但只要迈出了这第一步,后期的工作能跟上,未来就可能将其做实。
现在5亿签约的数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家庭医生的热切关注。这其实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或可适时出台制度,让居民都能主动签约1名家庭医生,同时进一步明确家庭医生的服务内涵与标准,让家庭医生文化真正在现实土壤中广泛播种。
新京报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7-12/20/content_70612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