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北京的10余家三甲医院近来关闭了“便民门诊”,这使得一些慢性患者感到不便,为此,在《新京报》上发文,认为这些医院取消“便民门诊”是因噎废食。
单就这些三甲医院而言,减少了服务内容,的确不利于患者。然而,就三级医院的定位而言,专门抽调资源高“便民门诊”,合适吗?
从世界范围看,将医院分级是趋势,但分级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这些医疗资源的良莠,而是为了让不同的医疗机构各司其职,满足不同需求的医疗服务。所以,在其医院分级的国家,三级医院不要说“便民门诊”,就是普通门诊都极少,所有的病人都一定要先上社区医院或者急诊就诊,如果这些医疗机构处置不了,或者治疗效果不好,再转诊到三级医院。
可是我们国家,三级医院的人流有时比火车站还拥挤,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的一级医疗机构,却门可罗雀。这不是我们国家的一级医疗机构水平太差,而是我国三个级别的医疗机构分工不明确,更没有一个自小而上的就诊流程,患者简单地认为三级医院的水平更有保障,所以,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奔着三级医院走。
以慢性病开药为例,这完全是最为简单的一种医疗服务,从医院的分工管理上讲,这完全就是社区医疗机构的任务。假若这样的工作还加在三级医院身上,那么社区医疗机构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故而,三级综合医院开设以开药为目的的“便民门诊”,其本身就与自己的身份不符,说得严重一点,这是一种越俎代庖,是对初级医疗机构的打压,其结果必将使得基础的医疗机构更加薄弱,我们国家的医疗环境必将更加恶化。这样的情形必须改变!、
当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不少慢性病人的常用药在社区医疗机构买不着。他们必须到三级医院去。这也说明,目前的管理对于社区医疗机构还是存在过多的束缚。由此也不难看出,适当放开社区医疗机构的用药权限,就能适当分流三级医院的病人。
我们常说“小病上社区”,这样的理念必须修改,应该是“初诊、开药上社区”这才是正常的分级医疗体制应有的模式。
发表于《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4-08/28/content_53159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