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 |
近一段时间的中国医药市场格外的不平静,继葛兰素史克爆出行贿丑闻以来,许多知名的医药企业,如阿斯利康、罗氏、辉瑞、拜耳以及赛诺菲、礼来等,均纷纷卷入其中。与此同时,福建漳州也爆医疗丑闻,某医院医生涉嫌集体受贿,人均受贿金额1.8万元。
医疗贿赂如此严重,这样的医疗环境如何令人放心?
但该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依法对涉事的相关企业或个人采取惩戒措施固然必不可少,然而,查找问题的根源,寻求改变问题的方法或许更加关键。
目前,很多声音认为,导致上诉医疗市场乱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比较特有的“以药养医”体制。
应该说,“以药养医”本身是有很多问题,特别是促使了“大处方”的出现。但如果说医疗贿赂一类的违法事件也是“以药养医”导致的,显然有失偏颇。
因为,真正的“以药养医”是一定要保证医院在药品利益方面的最大化。,而医院要获得更多的药品利益,就一定会想办法降低药品的进价成本,挤压药厂在其他方面的成本。这其实是一个净化药品销售的过程。因为,这势必会压缩药厂进行贿赂的成本空间。这样的情况在不少私立或民营医院身上已经得到了验证,药厂将更多的利益都统一上缴给医院,至少剥夺了他们在用药环节进行贿赂的成本。
其实,医药贿赂也是商业贿赂的一种,其产生大致需要如下三个条件:其一,较高的经济诉求;其二,供需不平衡;其三,权力可以寻租。在上述三个条件中,追求经济利益是所有商家的共同诉求,供需不平衡也是目前医院市场的客观条件,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如此,如何遏制权力寻租,则应成为目前我国抑制医药贿赂的关键所在。
要遏制权力寻租,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对于包括医药贿赂在内的所有商业贿赂能发挥积极的防范作用,另一方面则应减少权力对于市场的干扰,使权力的效益最小化。
对于法治建设,这些年我们国家在不断完善,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相比起来,减少市场中权力的影子,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我国的医药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可以定义为伪市场。这是因为,在这个市场中的价格——包括药品价格的制定,都几乎和市场不搭界,既不反应医疗成本,也不反应供需关系,几乎完全出自权力的意志。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医疗服务,或者药品,能不能在医疗市场中获利,权力因素就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材料成本的极低的药品为什么能定出高价,为什么有的药品能报销,有的药品只能让病人自费,这些影响药品利润的因素,莫不都是由行政部门的权力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始终看不见市场的影子,这岂不是药厂去寻求权力支持的最好客观环境?如果这样的现状不改变,药厂的贿赂冲动就不可能被遏制。
所以,让中国的医药市场真正像个市场,把更多的话语权交给市场而不是权力,这恐怕应该是眼下面对药厂大肆贿赂行为,必须要做出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