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03 药价改革需要拿出割肉的勇气
(2013-04-02 16:42:28)
标签:
健康杂谈 |
药价高,这些年来始终如一个巨大心结纠结在老百姓心头。大小一个病,到医院一进一出,就几百上千元的药费出去了。面对着一个个如同“天价”的药品价格,人们的心头自然会问,究竟是什么神丹妙药,需要支付如此高昂的费用?
在不久前召开的“两会”上,主管全国药品价格的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郭剑英对记者说,随着医保目录的不断扩大,纳入政府管理价格的品种已达近万个剂型规格。加之我国医疗保险体系不断提高,(药品)招标采购制度也要不断改进,药品价格管理方式方法也要随着医改进程不断改革完善。再有五六年时间,药品价格虚高的空间会大大地压缩。
五六年的时间,说起来的确不算长,如果真的能够利用这样一个不算长的时间解决掉困扰人们多年的药价虚高问题,那一定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但尽管政府官员这样的表态已经公之于众,却并不怎么令人兴奋。因为,老百姓似乎看不见有什么具体的措施能够保证五六年后,药品价格虚高的部分,会被合理地挤出去。这样的一句表态,只能让人感觉像一个善意的谎言。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同样对于药价虚高,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近日表示,药价虚高源于政府定价虚高。发改委或各省物价局制定的药品指导价格高得离谱;省级统一招标价为“斩首价”,价格仍然畸高。如果这两个环节不进行改革,药品价格还是降不下来。
这个观点,应该更接近现实。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观点并不新颖,早在2006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高强就坦言“药价不合理首先是因为政府定价太高”,市场上的药品尽管比出场价高了几十倍,但肯定没有超过政府的最高限价。尽管部长已经道出了问题的结点,可是五六年过去了,药价还是居高不下。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药价只有高了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经历过发改委几次降价的人们都面对过这样的现实,大批的降价药品,大都会“降价死”。在出现在政府出台的降价目录中后,这些药品都会以一种很神奇的速度从市场上消失了。尽管这些药品的质量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低价药在中国的医疗市场上,总是面临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
出现这种乱象的关键就是,中国的药品想在市场上流通起来,需要支付的成本极高,一种出厂价仅几元钱的药品,其最后的定价可能高达好几十元钱,但这中间的差价,都被药品流通必须经过的关卡获取了,药品降价了,这些关键环节的利益就会受到影响,就会失去动力,而且,药品的出厂价也需要下调,导致厂家的利益也大打折扣,薄利之后不能多销,厂家也失去了生产的热情,药品不“降价死”,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无论是增加药品的价格目录,还是完善药品的招标体系,都不可能对药品的价格有所撼动,若要真的让药价回归合理,不从中间环节入手,不可能取得成功。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说:改革就是要拿刀割自己的肉。个人以为,对于以接近不可救药的药价虚高问题,有关部门必须要拿出割肉的勇气,至少割掉如下两块肉,一块是和自己利益相关的那块肉,另一块是和医院利益相关的那块肉。只有割掉了前一块肉,才可能让患者有机会以接近出厂价的价格买到药。而割掉了后一块肉,才可以不让医院成为药厂的利益附庸,助推药价向上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