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原谅太难了
(2012-05-16 17:15:09)
标签:
健康 |
分类: 聚焦医患 |
近日,南阳一名年轻医生,28岁的女医生张娟,因为不堪承受“领导批评”和病人家属方面担心无休无止的“纠缠”,选择了在家中服毒欲自杀,但找她麻烦的病人家属并不愿意因此有什么退让。
这又是一个让医生“心寒”的局面。
这些年,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强,病人方面对于医疗过程中的个人权益显得越来越重视,对于医疗中的各种责任也分外“敏感”,应该说,病人的这些做法,在某些方面的确是保护了自己的权利,也让医生的行为更加谨慎,但也带来了一个负面的结果:医生负载的压力更大了。
医生的压力太大,对于病人不是积极的结果。此前,有人对中国古代的皇帝进行了健康调查,发现他们在壮年暴毙的比例相当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宫中的御医,虽然医术高明,但在“伴君如伴虎”的高压下,常常采取“但求无过”的消极态度,在他们眼中,皇帝的生命和健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不要有“责任”,导致很多治疗都很中庸,反而延误了治疗。
如今很多医生都不大愿意和病人过多交流,其中就不乏有“言多有失”的顾虑,一些治疗方案的制定不大积极,也不乏“少惹麻烦”的原因。
正在热播的连续剧《心术》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让笔者动容:医生小郑,对一名有潜在风险的老太太麻痹大意,允许其回家看孙子,结果老人在归途中突发脑出血死亡。对于这样一件事情,细究起来,医院和医生的确有一些责任。可是,就在医院方面忐忑不安的时候,病人方面却选择了原谅,希望老人非正常死亡的生命能够成为医生成长的基石,为其他的患者带来福祉。来自老人的家人方面的原谅让这位稚嫩的医生懂得了忏悔,对着老人的墓碑深躬不起。
这个情节之所以让笔者感动,就是因为在每个医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可能“犯错误”,如果对医生的每个“错误”都采取不依不饶的态度,我们这个社会可能永远不会有高明的医生,也无法培养出有爱心的医生。人的爱心是培养出来的,不是靠“惩罚”压迫出来的。
法国大作家雨果在他的名著《悲惨世界》中也有这样的情节:惯偷冉•阿让在从监狱出来后,不思悔改,还偷窃收留他的神父家的物品,可是当警察将冉•阿让人赃俱获地带到神父面前时,神父选择的是宽容,他对警察说,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他送给冉•阿让的。神父的宽容,化解了冉•阿让心中的磐石,监狱的鞭子没有改变的他,在神父的宽容面前,懂得了反省,并在以后的生活中,用爱和宽容拯救、帮助了很多的人。
当然,原谅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的事情,现在患者的不肯“原谅”固然是医患对立的重要因素,在医生这边,也同样缺少对病人的“原谅”,面对病人的错误,常常也是以“激动”回应,社会在仇视医生,很多医生选择的则是仇视社会,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冤冤相报。
郑山海(医生)
(100028)北京西坝河南里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