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

标签:
教育 |
分类: 心看天下 |
《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
卡尔·R·罗杰斯,是四大心理理论的人本主义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有自我实现的发展潜力;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心理治疗师要有真诚关怀当事人的情感,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增强自信心。
罗杰斯的影响遍及世界,至今魅力不减。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主张人类的内驱力,性与攻击性,从本性上来说是自私的,可以用文化的力量来加以遏制,但是要付出代价,而且非常艰难。按弗氏理论,心理治疗的途径只能是这样一种医患关系:病人一定要有强烈的焦虑,经历内心的挫折,并最终不得不接受分析师关于事实真相的冷峻解释。
而罗杰斯式的治疗师主要运用共情以及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罗杰斯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核心假设:如果我能够提供某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当事人就会发现他自身的潜能,运用这种关系来促进发展,变化和个人成长的过程就会自然地展开。
人们追求接纳,而只要有了接纳,人们就会趋向“自我实现”。治疗师的自我察知和个人在场比治疗技术的训练更为重要。今天的动物习性学家和进化论生物学家大概都会同意罗杰斯的命题,即如果一个人得到了真正的接纳,上述建设性的特质就有可能占据优势。关心并致力于理解作为独立自由的个人的他人,强调自我真诚和主动的当下存在,信任每一个当事人的积极潜能。只有当事人知道伤痛在哪里。这时我开始领悟,除非我的目的是要证明自己才知过人,常识不凡,否则,我最好是领先当事人作为治疗过程的向导。
我如此深刻地感到我和他人的相似性,即:最个人化的东西就是最普遍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一个基本上积极的取向。出于防御和内在的恐惧,个体能够而且确实会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残酷行为、可怕的破坏行为、幼稚行为、倒退行为、反社会行为等。在人际关系中,我越能够真诚透明,我就越有帮助作用。我发现越是接纳和欣赏当事人,我就越有可能创造一种他可以利用的关系,这种安全感在助益性关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我不断地渴望去理解当事人的当下感受,理解他的各种情感和表达的个人意义,即达到一种敏感的共情。
如何创造一种助益性的关系呢?
1、在某种深层意义上说,我能否以某种方式成为在他人看来是诚实可靠、可以信任、始终如一的一个人?
2、这里有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当事人,我是否能够将我的真实存在的信息清晰无误地传达给他人。如果我能够与我自己形成助益性关系,使我能够敏锐地深究并接纳我的自己的情感,那么我就十分可能与他人形成性的关系。
3、第三个问题,我是否能够体验一种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如热情,关怀、喜欢,欣赏,尊重?
4、作为个人,我是滞能做到足够坚强而可以独立于他人?我能否持之以恒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5、与此密切相关的下一个问题,在我自己的内心深处,我是否足够安安全,从而允许他人独立于我而存在?我是滞能允许他人成为他的真正自我。
6、我是否能够让自己完全进入他人的情感和个人意义的世界,而且做到设身处地,见其所见?我是否能够完全进入他人的私人世界,而丝毫都不想进行评价和判断?我是滞能够做到址分第三,在他的世界里行动自如,而不会践踏在他看来非常珍贵的意义?我是否能够准确地意识并捕捉他的经验的意义,不仅是当事人已经明白意识到的,还有那些隐含不显,朦胧隐晦甚至以为是混乱无序的经验的意义?我是滞能够无限制地扩展我的理解的范围?
7、我是否能接纳他人呈现给我的方方面面?我是否能够真切感受他的自我?我是否能够传达这种真切感受的态度?
8、在关系中,我是否能够足够敏感,从而使对方不会把我的行为当成一种威胁。
9、是否能够使他完全避免外在评价威胁?
10、我能够真正与一个他人平等对话吗?
卡尔·R·罗杰斯,是四大心理理论的人本主义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有自我实现的发展潜力;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心理治疗师要有真诚关怀当事人的情感,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增强自信心。
罗杰斯的影响遍及世界,至今魅力不减。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主张人类的内驱力,性与攻击性,从本性上来说是自私的,可以用文化的力量来加以遏制,但是要付出代价,而且非常艰难。按弗氏理论,心理治疗的途径只能是这样一种医患关系:病人一定要有强烈的焦虑,经历内心的挫折,并最终不得不接受分析师关于事实真相的冷峻解释。
而罗杰斯式的治疗师主要运用共情以及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罗杰斯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核心假设:如果我能够提供某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当事人就会发现他自身的潜能,运用这种关系来促进发展,变化和个人成长的过程就会自然地展开。
人们追求接纳,而只要有了接纳,人们就会趋向“自我实现”。治疗师的自我察知和个人在场比治疗技术的训练更为重要。今天的动物习性学家和进化论生物学家大概都会同意罗杰斯的命题,即如果一个人得到了真正的接纳,上述建设性的特质就有可能占据优势。关心并致力于理解作为独立自由的个人的他人,强调自我真诚和主动的当下存在,信任每一个当事人的积极潜能。只有当事人知道伤痛在哪里。这时我开始领悟,除非我的目的是要证明自己才知过人,常识不凡,否则,我最好是领先当事人作为治疗过程的向导。
我如此深刻地感到我和他人的相似性,即:最个人化的东西就是最普遍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一个基本上积极的取向。出于防御和内在的恐惧,个体能够而且确实会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残酷行为、可怕的破坏行为、幼稚行为、倒退行为、反社会行为等。在人际关系中,我越能够真诚透明,我就越有帮助作用。我发现越是接纳和欣赏当事人,我就越有可能创造一种他可以利用的关系,这种安全感在助益性关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我不断地渴望去理解当事人的当下感受,理解他的各种情感和表达的个人意义,即达到一种敏感的共情。
如何创造一种助益性的关系呢?
1、在某种深层意义上说,我能否以某种方式成为在他人看来是诚实可靠、可以信任、始终如一的一个人?
2、这里有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当事人,我是否能够将我的真实存在的信息清晰无误地传达给他人。如果我能够与我自己形成助益性关系,使我能够敏锐地深究并接纳我的自己的情感,那么我就十分可能与他人形成性的关系。
3、第三个问题,我是否能够体验一种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如热情,关怀、喜欢,欣赏,尊重?
4、作为个人,我是滞能做到足够坚强而可以独立于他人?我能否持之以恒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5、与此密切相关的下一个问题,在我自己的内心深处,我是否足够安安全,从而允许他人独立于我而存在?我是滞能允许他人成为他的真正自我。
6、我是否能够让自己完全进入他人的情感和个人意义的世界,而且做到设身处地,见其所见?我是否能够完全进入他人的私人世界,而丝毫都不想进行评价和判断?我是滞能够做到址分第三,在他的世界里行动自如,而不会践踏在他看来非常珍贵的意义?我是否能够准确地意识并捕捉他的经验的意义,不仅是当事人已经明白意识到的,还有那些隐含不显,朦胧隐晦甚至以为是混乱无序的经验的意义?我是滞能够无限制地扩展我的理解的范围?
7、我是否能接纳他人呈现给我的方方面面?我是否能够真切感受他的自我?我是否能够传达这种真切感受的态度?
8、在关系中,我是否能够足够敏感,从而使对方不会把我的行为当成一种威胁。
9、是否能够使他完全避免外在评价威胁?
10、我能够真正与一个他人平等对话吗?
我是否能够创造一种促进他人独立成长的关系?
这个问题取决于我自己的个人成长的程度,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如果治疗师能够真实地存在,在治疗关系中对当事人真诚以待,不带掩饰和面具,在当下开放地与他自身流动的情感和态度成为一体,那么他就可以促进当事人的变化,我们新造了真诚透明这个术语来试图描述这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治疗师对当事人的同人在经验体验到 一种亲切、积极和接纳的态度,会有助于促进当事人的变化。这需要治疗师真正愿意体验当事人此刻的任何一种情感----恐惧,困扰,痛苦,骄傲,愤怒,憎恨,爱恋,勇气或者敬畏。这意味着,治疗师以一种尊重的方式关心当事人,这意味着他以一种完全的而不是有条件的方式来欣赏当事人。
第三个条件我们之为共情理解。就如同他就是当事人一样,而且能够成功地把这种理解传达给他的当事人,那么,这个共情理解的条件就实现了。
变化的动力学:
当他对正在他内心发生的经验变得更加开放,他就变得能够倾听以前他总是拒绝和压抑的那些情感。而以前好些情感在他看来是那么可怕,杂乱无章 ,不正常,不体面,以至于他从来不能承认它们在他身上曾经存在过。当他学着倾听自己时,他也会变得更加接纳自己。当他越来越多地表达出那些他一直掩藏着的极其可怕的东西时,他就会发现,治疗师正在对他和他的情感显出一种持续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慢慢地他就会改变,倾向于对自己采取同样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接受他自己的真实存在。
变化的过程:
关于当事人的情感和意义,变化过程始于情感不能被承认,确认,表达的状态。现在他趋向于一种流动的状态。其中,不断变化着的情感在此时此刻得到了自觉的,接纳的当下体验,而且可以得到准确的表达。慢慢地他就会改变,倾向于对自己采取同样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接受他自己的真实存在。人性最内里的核心,人格的最深层面,其动物本性的基层,在本性上是积极的,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性的,是向前运动的,是理性,是现实的。马斯洛认为,反社会的情感源于基本的正面需求受到挫折的经历。芒塔古认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定律是协作,不是竞争。个人最想达到的目的,他在有意和无意地追求的目标,就是成为他的真实自我。
变化过程的7个阶段:
一,与自我有着一种勉强的交流,但交流只是外在的。
二,涉及关于自我以外的主题时,表达开始具有流动性。认为问题是外在于自我的。没有意识到个人对问题负有责任。
三,对于作为一个客观对象的自我,有了较为自由流动的表达。也会将与自我相关的体验表达为客观的对象。
四,当事人描述了对过去经验的更真切的感受,情感被描述为当前的客观实体,几乎是与当事人的愿望作对,自己的情感偶尔会被表达为当下的情感。
五,经验被当作当前的体验得到自由的表达。情感被近乎完全地体验。这些情感能够自动泛起,渗出,尽管在充分和直接地体验它们时,当事人仍旧感到害怕和怀疑。
六以前曾被卡住,被抵制在它的过程特性中的情感,现在得到了直接的体验。情感流向它完满地表达。当下的情感立即得到了直接的和丰富的体验。
七、无论是在治疗关系内还是治疗关系外,新鲜的情感都得到了直接和详尽的体验。对这种情感的体验被用作一个清晰的参照对象。
对待人生目标的态度上,发挥作用的五种根本价值维度:
一,强调选择一种负责任的、道德的、自我克制的生活态度,致力于爱护并保存人类现有的一切。
二、强调采取强力行动来克服各种障碍所带来的乐趣。它涉及充满信心地发起一种变革,以解决个人的、社会的问题,或者克服自然界的障碍。
三,特别推崇以丰富而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来过一种自我充实的内在生活。造成对自我和他人的一种深入的富有同情心的洞察,拒绝对他人以及事实的外部控制。
四,重视对人和自然的感受能力,认为灵感来自于一种超个人的源泉,而个人的生活和成长是对这种源泉做出的诚挚的回应。
五、强调感官享受和自我愉悦,欣赏简单直接的生活乐趣,当下体验的丰富多彩及生活的自由开放。
小结:
远离人格面具,远离“应该”,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不再取悦他人,向着自我导向转变,向着生成的过程转变,转向生存的复杂性,转向对经验的开放。转向接纳他人,转向自我信任。总体的导向是:当事人有意识地接受性地向着成为本质上和实际上真实存在的过程转变。他逐渐远离那个虚假的存在样式,远离成为一个人格面具。他没有不安全感或装腔作势的防御性,在自己的真实存在之外无所增加,他没有内疚感或自我贬低感,在他的真实存在之外无所减少。他日益听从自己的生理存在和情感存在最深处的声音,并且发现自己带着更大的准确性和深度,越来越愿意成为他最真实的自我。
这个问题取决于我自己的个人成长的程度,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如果治疗师能够真实地存在,在治疗关系中对当事人真诚以待,不带掩饰和面具,在当下开放地与他自身流动的情感和态度成为一体,那么他就可以促进当事人的变化,我们新造了真诚透明这个术语来试图描述这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治疗师对当事人的同人在经验体验到 一种亲切、积极和接纳的态度,会有助于促进当事人的变化。这需要治疗师真正愿意体验当事人此刻的任何一种情感----恐惧,困扰,痛苦,骄傲,愤怒,憎恨,爱恋,勇气或者敬畏。这意味着,治疗师以一种尊重的方式关心当事人,这意味着他以一种完全的而不是有条件的方式来欣赏当事人。
第三个条件我们之为共情理解。就如同他就是当事人一样,而且能够成功地把这种理解传达给他的当事人,那么,这个共情理解的条件就实现了。
变化的动力学:
当他对正在他内心发生的经验变得更加开放,他就变得能够倾听以前他总是拒绝和压抑的那些情感。而以前好些情感在他看来是那么可怕,杂乱无章 ,不正常,不体面,以至于他从来不能承认它们在他身上曾经存在过。当他学着倾听自己时,他也会变得更加接纳自己。当他越来越多地表达出那些他一直掩藏着的极其可怕的东西时,他就会发现,治疗师正在对他和他的情感显出一种持续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慢慢地他就会改变,倾向于对自己采取同样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接受他自己的真实存在。
变化的过程:
关于当事人的情感和意义,变化过程始于情感不能被承认,确认,表达的状态。现在他趋向于一种流动的状态。其中,不断变化着的情感在此时此刻得到了自觉的,接纳的当下体验,而且可以得到准确的表达。慢慢地他就会改变,倾向于对自己采取同样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接受他自己的真实存在。人性最内里的核心,人格的最深层面,其动物本性的基层,在本性上是积极的,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性的,是向前运动的,是理性,是现实的。马斯洛认为,反社会的情感源于基本的正面需求受到挫折的经历。芒塔古认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定律是协作,不是竞争。个人最想达到的目的,他在有意和无意地追求的目标,就是成为他的真实自我。
变化过程的7个阶段:
一,与自我有着一种勉强的交流,但交流只是外在的。
二,涉及关于自我以外的主题时,表达开始具有流动性。认为问题是外在于自我的。没有意识到个人对问题负有责任。
三,对于作为一个客观对象的自我,有了较为自由流动的表达。也会将与自我相关的体验表达为客观的对象。
四,当事人描述了对过去经验的更真切的感受,情感被描述为当前的客观实体,几乎是与当事人的愿望作对,自己的情感偶尔会被表达为当下的情感。
五,经验被当作当前的体验得到自由的表达。情感被近乎完全地体验。这些情感能够自动泛起,渗出,尽管在充分和直接地体验它们时,当事人仍旧感到害怕和怀疑。
六以前曾被卡住,被抵制在它的过程特性中的情感,现在得到了直接的体验。情感流向它完满地表达。当下的情感立即得到了直接的和丰富的体验。
七、无论是在治疗关系内还是治疗关系外,新鲜的情感都得到了直接和详尽的体验。对这种情感的体验被用作一个清晰的参照对象。
对待人生目标的态度上,发挥作用的五种根本价值维度:
一,强调选择一种负责任的、道德的、自我克制的生活态度,致力于爱护并保存人类现有的一切。
二、强调采取强力行动来克服各种障碍所带来的乐趣。它涉及充满信心地发起一种变革,以解决个人的、社会的问题,或者克服自然界的障碍。
三,特别推崇以丰富而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来过一种自我充实的内在生活。造成对自我和他人的一种深入的富有同情心的洞察,拒绝对他人以及事实的外部控制。
四,重视对人和自然的感受能力,认为灵感来自于一种超个人的源泉,而个人的生活和成长是对这种源泉做出的诚挚的回应。
五、强调感官享受和自我愉悦,欣赏简单直接的生活乐趣,当下体验的丰富多彩及生活的自由开放。
小结:
远离人格面具,远离“应该”,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不再取悦他人,向着自我导向转变,向着生成的过程转变,转向生存的复杂性,转向对经验的开放。转向接纳他人,转向自我信任。总体的导向是:当事人有意识地接受性地向着成为本质上和实际上真实存在的过程转变。他逐渐远离那个虚假的存在样式,远离成为一个人格面具。他没有不安全感或装腔作势的防御性,在自己的真实存在之外无所增加,他没有内疚感或自我贬低感,在他的真实存在之外无所减少。他日益听从自己的生理存在和情感存在最深处的声音,并且发现自己带着更大的准确性和深度,越来越愿意成为他最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