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儿洗碗,思考多多

(2007-06-27 10:01:34)
分类: 子女教育
 女儿洗碗,思考多多
文/飞扬心理网·王彦辉
 

三年级下半学期一开始,我们提出要女儿加强劳动锻炼。女儿也同意,并答应从洗碗开始。只用了一个晚上时间,她就出了洗碗时间表:周一、四是妈妈洗;周二、五是爸爸洗;周三、六是她洗;周日去奶奶家吃饭,不用洗。

 

因为是女儿自己制定的,执行起来比较容易,只要按人按时洗碗就行。即便如此,女儿还是愿意做个监督员,饭吃到一半时,她就提醒说:今天该谁谁洗碗了啊。我回应她说:你这也太认真了。轮到女儿洗碗时,她吃饭很快,并且净等着你们吃,说今天该她洗碗了,搞的人哭笑不得。

 

星期天,去奶奶家吃饭,奶奶调侃地对女儿说:你爸妈那是骗你呢。等你会学会了,洗碗的任务就会都落到你头上。女儿说,那怎么会呢?我也要看情况呢,我们都排着班儿呢,谁也别想赖帐。

 

在孩子的心里,当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完成一项任务,他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完成。我们要去激发孩子的信心,而不是溺爱和打击他们。并且公正两个字在孩子心里是模糊不得的,他们会按照既定的规则去衡量这个世界,他们还不太懂得在成人眼里规则是可以模糊的。大人们正是利用了自己的权威与规则的模糊性,一次次有意无意的戏弄了孩子,让他们从小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有一天,帮女儿修改作文,她非常高兴,主动对我说,今天我替爸爸洗碗吧。我说,那你不是把我惯坏了吗?女儿说,不会,下回轮到了,还是你自己洗。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叫《人心不亏》,说的是,人心是杆称,吃亏沾光都各有来由。女儿为了报答我,用代替洗碗的方式表示了自己的心意。由此看来,人心不亏是可以从小培养的,不用专门把感恩教育挂在嘴上,她会慢慢明白的。在某些方面,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她的,什么是爸爸的,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这里面所包含的非常有意义的心理学概念是——边界。建立起合理的边界,是一个人独立与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

 

没出几天,女儿制定的洗碗计划就出现了问题。首先是我提的意见,因为我发现,每天早上她们母女俩一起出门上班上学,时间较紧张,来不及洗碗。由于我出门可以晚一些,这样,早上洗碗的任务就都落在我头上了。我向女儿轻松提出了这个问题:怎么办吧?女儿听了就笑开了,反问道:你说怎么办吧?

 

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是需要融合智慧的。大人用大智慧,小孩子用小智慧。女儿承认这样对我是不公正的,但因为客观上沾了我的便宜而窃喜。她同意调整,但一时又没有新的主意。

 

孩子需要引导。于是,我跟女儿算了一笔帐,以前每人洗两天碗,总共是洗六次。现在,我每天早上洗碗也是六次,所以其它时间,就不应再给我安排了。这样,把原来安排给我的周二和周五洗碗时间,给你们母女一人分一天就得了。女儿小声的算了一遍,感觉有道理,同意了。并且,她还提出另外一个方案,中午她来洗,晚上妈妈洗,这样就公平了。我点头表示不错,女儿说:还是按你说的办法吧。

 

安排妥当了,女儿的积极性也有所降低了。因为当一件能显示领导力和规划力的事情变成了责任和义务时,难免会把有趣变成枯燥。由此可见,孩子小小内心想成为大人的内在驱动力是多么强大。好在轮到女儿洗碗时,我或她妈就陪在她身边或干些别的家务,说说话,让劳动变的轻松起来。

 

在个体从小到大的成长中,对于规则,小孩子的认为是:规则是用来遵守的。只有当他发现规则也可以不遵守时,才开始学着违反规则。这可以追溯到孩子咿呀学语之时,并且,这样的坏老师,多半是由父母来扮演的。出于心疼孩子,怕麻烦等原因,不经意间的违反规则,让孩子对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失去了判断标准。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还勉强控制;等孩子上了中学,有了自己的个性时,就无力收拾了。

 

同时,也要给那些听话的孩子传递一个信息,规则既是用来遵守的,也是用来为人服务的,规则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调整的。

 

在整个洗碗事件中,我感觉自己做的太公正了,对规则的执行过于精细了。而绝对公正的事情在现实世界上是不存在的,绝对化的观念更是百害而无一利。如果孩子走向社会,也要求绝对公正,会与世界格格不入的。

 

看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事情也是无法兼顾的。并且许多个人既有的观念就象海边的礁石,要经过海浪多次的冲击才基本定形。好在我们知道日子都是熬出来的,只要知道了熬的方法,就慢慢来吧。只要留心留意,教育的机会随处可见。

 

 

心理咨询的服务内容与范围(详情点击)

每周六下午两点半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详情点击)

飞扬心理咨询中心的位置与交通(详情点击)

 

 

本博客除特殊注明外均为原创,
如有使用,敬请告知。
咨询QQ344194495心理热线0319-3300551
咨询邮箱feiyangxinli@tom.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