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心的惩罚让他当街长跪

(2006-12-14 16:27:15)
分类: 子女教育
内心的惩罚让他当街长跪
飞扬心理网
 
一个人做了错事,是什么力量可以让他当街长跪自罚,并且长达一个半小时,路人屡劝而不止呢?
 
2006年11月16日下午,在衡水市休闲广场,一个20多岁的男青年,因为给自己定下的工作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兑现长跪自罚的诺言,长达一个半小时。(消息来自2006、11、18燕赵都市报)
 
在中国的传统理解上,跪是一种最深程度的仪式。如果用于惩罚,程度也是最深的。从跪的形象上看,跪下去的实际结果比别人低一大截,这在象征层面上表示一种臣服。跪可以有对象,也可以没有对象。但没有对象的跪,在内心层面依然是有对象的。
如衡水的这位小伙子,他的自责长跪,跪的对象会是谁呢?
 
——是父母?还是祖先?不论是谁吧,当有愧对列祖列宗之义。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场面,当晚辈大逆不道时,长辈会声色俱厉的呵斥:“你这不肖子孙,给我跪下!”——这是给父母下跪。条件好一点的一般都要跪在祖先的牌位下,以示向祖先忏悔自己的过错。所以,跪的对象,就人民内部矛盾来讲,大体这两种,敌我矛盾的情况不在讨论之列。
 
以下跪来表示忏悔的时候,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罪孽呢?秦桧谋害忠良岳飞,要长跪千年;文革时,“反动黑帮”、“牛鬼蛇神”要长跪受罚。这衡水的小伙子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吧?可见当街长跪的举动,是何等的自责,甚至是自虐啊。
没有人让他这么做,那是什么促使他的内心对自己如此严厉呢?

——只有是内心的戒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他内心的“超我”太强了。这种“超我”的形成,来自于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社会教化与家庭感染。
 
按照弗洛依德的人格理论,人格结构包括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人性中原始的欲求,追逐满足与快乐;超我是内心里受社会与家庭影响而产生的律条,它遵循道德原则,去抑制本我欲望的满足;自我则是按照现实原则,对本我、超我以及现实世界进行协调。当自我的协调是有效的时候,人是平衡的;当自我的协调失效的时候,任何一方的力量占据强势,人就会在哪一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超我过强的人,会不停的对自己严加要求,不允许自己犯错,也不允许自己不努力。如此,就可以理解衡水的那个小伙子,为什么工作任务没完成就要如此对待自己了。
 
我们脑瓜里对儿时印象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恐怕当数父母对我们的告诫: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必须这样,必须那样等等诸如此类。这些条条框框就会慢慢形成我们内心的超我。父母越严厉,孩子的超我越强大,小的时候,犯了错,特别害怕受惩罚而逃避;等长大成人的时候,如果犯了错,会自责、自我惩罚。
 
一个孩子在幼年时期受到的理性宽容越多,他的心理边界会越宽,才会用同样的宽容之心去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父母的教管如果盲目而严厉,就会使孩子过分苛求自己。这时候,孩子已经把父母的道德观、价值观、是非观内化成了个人超我的一部分。一个从小被父母以跪的方式来惩罚的孩子,可能会逆反而拒绝父母的一切教育,也可能暗自把那些方式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从内心里认同和接受并熟练的运用于对待自己和家人。尽管他的理性告诉他:那样是不好的。但他的行为已经接受了,他的膝盖也接受了。
 
康德说:“我敬畏的两样东西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心中的道德律”就是超我的一部分。中国古话说:“人言可畏。”这“人言”也是一种道德律。只有给孩子一个适度的道德律,他才会有一幅高贵的膝盖,才不致于在遇到挫折时自责自罚,作践自己。继而在现实中去积极的寻找出路。
 
我从不怀疑:有人会在严厉的道德律下振作,有人会在过度的自责自罚中沉沦。

耳边又响起邻家老爸对儿子的斥责:“你小子连这点事儿都干不好,不如去撞火车!!”身上不免打起冷战。真有那么一天,这个儿子人生失意之时,他会想起火车的。
 
如果衡水那位小伙子的工作目标是现实的,那么,通过严格要求自己和努力工作是可以实现的;但如果他定的那个工作目标是他无法完成的非理性设定呢?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话,真要把广场的地砖和膝盖跪碎吗?谁又该为这跪碎的地砖和膝盖负责呢?
 
身为人父,身为人母,请给孩子一个适度的教育,孩子将带着你的影响走遍天涯海角……
 
 

本博客除注明外,均为原创,请尊重使用。
咨询QQ344194495咨询热线0319-3300551
咨询邮箱
feiyangxinli@tom.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