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有神圣之意,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菩提心有很多种释义,但我更愿将它理解为清静心。因为菩提树下,心情竟然波澜不惊,连安宁的鬼故事也没能让我动摇半分。
![[转载]菩提树下菩提心 [转载]菩提树下菩提心](//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菩提树下,一男众问,为什么要皈依,法师做了详细的开示,徐徐凉风,当日皈依一幕历历浮现眼前。我承认我只是个凡夫俗子,没有力渡众生的宏愿,也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私。初闻佛法的时候,我的大愿是征得阿罗汉。佛陀曾预言,我们处于的这个时代是佛教的末法时期,能自渡已不错。我想,为什么以前的人这么容易征得而现在的人难求正果,是社会风气的问题?还是障碍多了?还有我们身上累积的种种习气?种种因素让我们在生活中很难去做到如法修行。但在不断亲近善知识的过程中,佛法已慢慢渗入心灵,在人生最黑暗时候,它就如一盏明灯给予光明。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就是一种进步。世上很多事不一定是因为看到了才选择去相信,而是选择了相信才会看到。能成为一名居士,也是一种缘份。
![[转载]菩提树下菩提心 [转载]菩提树下菩提心](//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满目青青的菩提叶子,我想起了慧能大师众所周知的名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关这名句的故事版本有几个,经心廉师的一番解说,应该如下....
四祖道信从僧璨处得衣法后,一心精进,不敢有一丝懈怠,相传他六十年中,歇不着席。四祖的直传弟子是五祖弘忍,是一个无姓的小孩。他被道信收留时,才七岁。十三岁时,正式剃度为僧。弘忍在离破头山不远的凭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弘忍在此继承和发扬道信禅学,时称弘忍的禅学为“东山法门”。弘忍的两位大弟子——慧能、神秀,一南一北,一宗《般若》,一宗《楞伽》,一倡“顿教”,一创“渐教”,开创了中国禅宗最辉煌的历史。
五祖弘忍对中国禅宗,乃至对中国佛教的一个不可抹灭的功绩,是他“伯乐识马”,选定慧能为六祖。中国禅宗因为有了六祖而焕发了新的活力;来自印度的佛教又因为禅宗的革命而真正成为中国化的佛教。
慧能辞别了母亲,到黄梅去参礼弘忍。弘忍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馀物,惟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猫獠,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撩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旁,大师不言,遂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慧能的话,无疑使弘忍大吃了一惊!但是他被派到了碓房踏碓,一共八个多月,昼夜不息。
一天,弘忍召集门人,要大家各作一首偈,察看每个人修行的境地,以便传付象征着获得了禅宗正统的僧衣与禅法。当时,弘忍门下共有七百余门徒,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后来成为北宗禅宗师的神秀,学通内、外典,为众人所景仰。大家都推神秀为代表,以示修行的境地。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对此的评语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人……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须入得门,见自本性。”神秀此作,还没有进入禅悟之门,因此并未见得“自性”,并未彻底了悟。
对于慧能来说,如果不识自己的本心,就是学了再多的佛法,也毫无益处。而一个人如果识心见性,就可以了悟佛法大意——佛法所启示人们的,不正是唤醒潜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纯真的本性吗?禅即是佛心,然而如果只拘泥于知识和思想的范围之内,则容易遮蔽了本来自由的心,这便是般若智慧。然而这种智慧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意义上的智慧,而是能认识到万物皆空,然后超越一切的智慧。慧能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见到此偈之后,不管他心内是如何的感动,然而对众人所说的话却仍然是“此亦未得了”。五祖却在夜间悄悄来到碓房,问他米白了没有,他便答道:“白了,只是没有筛。”五祖便以杖三击其碓而去。慧能就在三更来到五祖屋中,五祖再一次为他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慧能彻悟自性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来清净能生万法。于是,五祖就为慧能付衣法,并念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复无种;无性亦无生。传法结束后,五祖劝他最好深藏不露,等到了适当时机再公开出来宣扬佛法,并教他:从此以后,“衣”止不传,因为那个时候,禅宗已经完全为外界普遍承认,不必再靠衣钵相传来表示信脉。如此,慧能成为中国禅宗道统继承人的第六代祖师。慧能于是得法而去,携带着象征禅宗正统传人的衣钵。慧能离去的第三天,整个寺庙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并为之愤愤不平!以原来为武将的陈惠顺为首,立即动身追赶带走衣钵的慧能。他最先追上了慧能,慧能把衣钵放在一块大石头上对他说:这衣钵表示信仰,不可力争,如果你想要它,那你就把它拿走吧。惠顺想拿衣钵,但是他没有拿动,于是不再拿了,敬畏之感充满了他的全身,他说:我只是远来求法,而不是为了衣钵。慧能于是便传法给他:如果你是为求法而来,就请首先摒除一切外缘,断绝一切思念。不要想到善,也不要想到恶,只看看你这个时候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甚至在你出生以前就有了;如果你能反求诸己而认识你的本来面目,秘密就在你自己的心中。惠顺言下大悟,于是拜六祖为师,更名惠明。
慧能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不知道心,纵使学了佛法,也是没有用的。能看清楚本心,即可说是稳健的佛心。这种意旨对当时的佛教界来说,无疑是惊天动地的一种宣言,即他在印度传统的佛教之外,做出了一个多么新的发展!在慧能未出世以前,禅宗虽也讲求顿悟成佛,然而在大体上仍然是“依教禅”,因为那是依戒、定、慧而修行的。到了慧能这里,禅宗才真正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所以,在他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他用任何语言来阐释佛教教义,而是以自己最为原始的和创造性的体验来表现一个人的悟境。这个悟境,就是他在佛教方面所达到的造诣——铃木大拙指出,在慧能之前,人们说“你就是佛”或者“你与佛是一体的”等等,同慧能的方法比起来,都太陈旧了了,太概念化和太抽象化,不够具体,当然也就不生动、不深刻。
![[转载]菩提树下菩提心 [转载]菩提树下菩提心](//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我在想,一个人在纷扰的尘世中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出世的心呢?小聪小明的人很多,但他们所持的,未必是正见。有智慧的人,未必是博览群书的人,悟出了,便是智慧,否则也只是知识罢了。
心不动,则万物不动。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
我真愿人生随时处于一种状态,那就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活在当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