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2B张绍刚

标签:
张绍刚刘俐俐非你莫属杂谈 |
一贯的居高临下,让他们丧失了正常的判断能力;
一贯的自以为是,让他们丧失了基本的理解能力;
一贯的极度自我,让他们不能正常应对简单的挑战;
一贯的受到吹捧,让他们无法接受平等的对话。
以地位当伪装,
以粗暴作武器,
以无知当谎言,
早晚有此结果!
昨天看到一个《非你莫属》的视频,看了之后,情绪有些郁结,当即在微博上写了几句很情绪化的话语,回家之后,东拼西凑的写了一点比较的凌乱的东西,觉得凑足了字数,便放到了博客上。
回头看看,觉得写的太草了,事情没有说清楚,观点也没有说清楚,汗!
在昨天之前,我并不知道张绍刚这个名字,视频里看到这个人,才知道他们原来主持过一个法制节目。
我也记得很长时间以前,我看过他主持的一个求职的节目,看过就过了,除了记得这个人形象有些残缺之外,基本上没有啥印象。
他不是美女,在男人中长的也是很有点残缺的,谁去记住他啊。
男人长的残缺的比比皆是,但是作为公众人物,通常残缺背后都附有智慧和内涵加以补充,比如葛优,马云等。
当看了这个的刘俐俐求职的那个视频,我改变了我原来的判断,我认为在公众人物中,长相残缺和脑残并存的也大有人在并大有市场,张是其中的一个。
张主持的《非你莫属》看似一个职场面试的节目,实际上是一个电视台的商业秀,电视台要的收视率,boss团的老板们要的是广告知名度,没有那个老板为了一个单纯的并不是很重要的职位,愿意花费很长的时间接受电视编排制作,并且还不排除其需要支付价格不菲的资金给电视台。
电视台要秀,boss团的嘉宾要秀,那就借助一个个的应聘者作为道具,秀出特色,秀出乐趣,秀出形象,最后电视台赚了收视,嘉宾赚了广告,主持人赚了风度,观众们跟着打发时间,个别的应聘者也谋了个职位,大家都开心,就完了呗。
但是张绍刚可能是太过分的贪婪了一些,在和一个叫刘俐俐的女孩的交锋中输的底儿掉。
张在节目中最早开始失去风度,源于俐俐谈自己的爱好的时候说“喜欢莎士比亚的一个英雄双行体。”
实话说,这个双行体,的确没有几个人知道,连我都不知道,张不知道,其实很正常。
但看的出此时张的表情,他已经不能接受一个女孩知道而他不知道的事实。
当俐俐说“一般人很少读过”时,这本来就是一个事实吗,但张一下子挂不住了,因为他骨子里早就不把自己当成“一般人”了,他第一反应就是俐俐说的“一般人”是对他的嘲讽。
积累沉淀已久的自大自我的情节立即发酵,唤醒了张的躁动和攻击性。
“阿,很少读到,你能通俗的给我们分享一下能读到的一些事吗?”语气中的嘲讽和攻击已经显现。
继而说戏曲,俐俐说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张显然不知道这个,这时张没有继续躁动,只是“哦”了一下便搪塞过去。
当俐俐说到说到《麦克白》的时候,张开始兴奋,显然是自己知道一点,便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兴奋的发问
俐俐被询问介绍自己的回国经历时说:“三年之后我回国,发现,啊,中国变化好大!”
这句话本来没有什么不妥,或许俐俐的语气中有些许的夸张(我没有看出来啊),张立即表现出极不对应的夸张出来,大概是他此前受到了挑战的情绪已经发酵膨胀到了无法抑制。
张打断俐俐,说和莉莉的“沟通一阵一阵的犯冷”,然后莫名其妙极尽夸大的表演了一把爱国的肢体语言,向观众向嘉宾大肆渲染其爱国情怀。
我的妈呀,此时的张绍刚已经有点接近癫狂了,他似乎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他开始扮演一个政治学的教授和人生导师的角色。
“这个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呆在自己家里,还用大写来称呼吗?”张提出了一个无事生非的问题,继而以一种不创出属于自己的流行语就不罢休的样子告诉俐俐,中国应该叫“我们这儿”。
事实将证明,张的判断和功课应该得到回报,“我们这儿”很快将会流行开来,像“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一样。
俐俐对张的爱国表演,并没有顺服的买账,“我以为在这里,必须用书面语,所以我用敬语,比如我对你称您。”
张又开始装冷,以冷的姿态掩饰自己的不淡定和不能谈定,转而虚张声势居高临下的要求俐俐:“第一放松,第二正常聊天,正常聊天。”
看到这个,我觉得张已经不知所措了,不知所措的张,只能采用一般领导和家长的最低劣的手段,就是转头教训别人。
“自考为啥选一个英语专业,因为你的英语已经在那儿呆的挺好了,”张不愧为见过一些大的的世面,仓皇中还能冷静,冷静之后,马上回应俐俐一个陷阱。
“那,为什么我们要学语文呢!”这个反击很干脆很简洁,很清晰。意思很明白:“你说我英语很好就不能上英语专业,那么中国人语文好就不能上语文课程了吗?”
这个回答,我想张当时脑子中是一篇空白的。因为以他的感觉,应该是他设的陷阱问题之后,女孩应该是目瞪口呆状才对。
张空白了两秒:“我不知道我的问题你听不太懂呢,还是我的那个问题伤害了你,让你一下了有了攻击性!”张这里用了另外一个低劣的手段:当自己不明白的时候,转而攻击对方不明白。
“我就是觉得我中文太差,所以回国读大学”俐俐继续说明。
“那你就选择英语专业,”张迫不及待的看似很机智的使用了归谬法。
俐俐轻“混一张文凭”轻轻的化解了。
这是视频的出现一个特写的脑袋,那个脑袋上的嘴这样说:“表情也太虚张声势了吧,表现出了攻击性,心里素质太差!”
这张嘴说的是莉莉,但是显然他无意中给当时的面容扭曲的张绍刚了画了像。
当争论有些激烈的时候,张再次以居高临下的口吻教育:“当任何人对你的话提出质疑的时候,你的眼神里出现恨和嘲讽”目露凶光。
这些话让俐俐开始苦笑,或者她当时有些想哭,只能以笑作为掩饰。但这种苦笑却被张说成是一种“狂浪”的笑。
我不知道张为啥在这样一个场合对一个24岁的女孩抛出了这样一个词。
我想“狂浪”这个词是从他的脑子里自然迸发出来的,因为他的思想已经游离到了他经常接触的并参与的那些风月场所里的酒色烟尘和狂浪淫荡。
心不在焉和另有所属的张绍刚,动用了自己粗暴的权力,让一个本来还应该继续下去的场面,以“开始选择”进入终结。
事情并没有像张想象的那样终结掉。
因为一个叫陈欧的傻逼(事后出来道歉了),趁火打劫的要问人家家庭情况,那种情况下问这个问题,正常智商的人知道,陈问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其想以女孩可能是单亲家庭或者父母早逝啥的来推断女孩心理扭曲等,但俐俐回答:“父母健在”。
这个回答让张再次表现出极度的躁狂,以很极端夸张的语态和动作,极力想把女孩这个有些幽默的回答引导为一个丑陋的具有攻击性的刺猬。
在这一点上,张似乎成功了,他的成功引导,是的在座的几个本来并不是很傻逼的嘉宾老板一时间个个表现出大脑缺氧状态。
张成功了控制了全场和所有的人手中的关灯的按钮!
在对张纷纷声讨,张的微博之后数万人同骂时,媒体采访张,张依然认为自己是很善意的,并称自己绝对不会因此改变主持风格。
嘿嘿,不解吧,那我就用张自己在节目最后的总结来结尾吧:
“咱们以前有求职者,上来以后就把我殴打了一段,哇,我觉得好爽!”
一个自己都认为自己欠揍的人,你能给他说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