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人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许许多多的层面上的东西都贯以“饮食文化”的名目。对于何为“饮食文化”,本人从未进行过探究。终于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原来所谓“饮食文化”说的通俗一些就是:“注意饮食,就会有文化”。
之所以得出上述如此精辟的见解,来源于一件小事。
数日前和朋友一起吃饭,要了一道“鱼头豆腐汤”,品味鲜美。一碗之后,又盛上了一碗,到第三碗时,朋友建议,不要再喝了,让厨房热一下吧。我当时颇为惊讶,我等之人,一向是生冷不拒,何以为喝一碗汤却如此讲究。朋友告诉说,凉了是会腥的。
“凉会腥”!这让我突然想起 梁慧星先生。在网上查了查资料,知道梁先生,生于川西岷江之滨,毕业于西南政法法院(现西南政法大学)。
我想,梁先生小的时候,当地一定盛产鱼类。他妈妈每天都给他炖上一锅鱼汤,并经常告诫他,喝鱼汤一定要喝热的,不能喝凉的,凉的会很腥的。后来,他考上的西南政法学院。离开家乡后,为了时时记住妈妈的教诲,就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梁慧星”,意在提醒自己:“鱼汤凉了就会腥”。再后来,他成了中国最著名的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先生所以取得这种成就,和他只喝热鱼汤有着直接的关系。
初始,我也觉得此种推断实在是不可思议,纯是在调侃。后来想想,也确实觉得“梁慧星”这个名字有点怪异。在中国人的意念里,彗星是大不祥之物,谁会无缘无故的给自己起个名字叫彗星,尽管“慧星”不同于“彗星”,但音同也令人晦气。因此深信判断无误,诚所谓言之凿凿,确有道理。
由此,想起我自己来,本人出生在陕西户县的一个小乡村,鱼产丰富,当地人很少食鱼,但父亲却撒得一手好网,每天都能带回一桶活鱼回家。估计我妈妈也是每天都给我炖上一锅鱼汤。尽管妈妈可能不知道“凉会腥”,但基于对我的疼爱,肯定不会让我喝凉汤的。尽管我和梁先生无法比较,但我能考上北大也是很不容易。现在多少自称有一点文化,可能和吃鱼的方法有点儿关系。
上述的一件事情,让我理解了饮食和文化的关系:要想有文化,就要注意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