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原型在山海经中
山海经、五藏山经、西山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邳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崖。钦邳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皴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
从上述记载可知,在这场黄帝部落与钟山部落的激烈战争中,黄帝部落取得全面胜利。所谓钦邳和鼓死后化为某种动物的说法,其内涵的历史信息是相当丰富的,问题是解读这些来自远古的信息又是非常困难的。它可能意味着鼓与钦邳的族人被黄帝部落接纳为新成员,并被赋予了预报战争和旱灾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鼓与钦邳的族人被迫远走它乡,但仍然伺机收复家园故土,向黄帝部落报一箭之仇。
有趣的是,这个居住在黄河河套地区的“鼓”部落(袁珂认为系炎帝族),或可称为“河鼓”,而“河鼓”乃天上的星星,相传是牛郎所变(炎帝族以牛为图腾)。与此同时,黄帝的妻子嫘祖,以发明养蚕纺丝著称,乃名副其实的“织女”。据此,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可能记录着炎帝族与黄帝族青年男女冲破两族敌对情绪而通婚的故事,而正是他们的爱情促成了炎黄两大族的和解与融合并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因此河套地区,很可能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之一,开展河套学研究实属必要。摘自《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第31页。
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缘,衣服的镶边;“缘妇”当指擅长织带绣边的女子。殳,兵器。袁珂注:“经文始为侯上疑脱殳字。侯,射侯也。”射侯即箭靶,《周礼·天官·司裘》:“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郝懿行注引《说文》:“古者毋句氏作磬,垂作钟。”《乐录》:“无句,尧臣也。”袁珂注引《路史·后纪四》:“鼓兑头而
。”
《西山经》西次三经称钟山之子名鼓,鼓与钦 被(黄)帝戮杀后化为鸟。钟山之子“鼓”当即此处炎帝族裔发明钟的“鼓”。《尔雅翼》称涉秋七日“河鼓与织女会”,由于钟山位于黄河边,钟山之子鼓亦可称河鼓(又名牛郎,即牛图腾的男子);缘妇意即织女,或系黄帝妃嫘祖的族裔。据此,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源自炎帝族青年追求黄帝族女子而遭受打击的事件,这也是此处经文要指责伯陵与阿女通淫的缘故。摘自《经典图读山海经》第301页,近日台湾尖端出版有限公司已出版繁体字版,并更名为《图说山海经》,全书344彩页。
七夕吃什么?
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相传是织女星与牵牛星相会的日子。笔者曾多次提出,我国政府应当把七夕以及其它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设为公休日。众所周知,传统公众节日的魅力之一是有着独特的活动,以及相应的特色食物。那么七夕节应该吃什么呢?显然这与七夕的文化内涵有关。
根据笔者的研究,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夫妻团聚、情人相会
民间故事称,天上的织女来到人间洗浴,牛郎听从神牛的话,偷走织女的衣服,织女遂与牛郎成婚。但是,织女与牛郎的婚姻,受到织女母亲(王母娘娘)或父亲(天父,苗族传说)的反对,牛郎织女小夫妻被分隔在天河(天汉、银河)两侧,每年只有在七夕这一夜,织女与牛郎才能相会,届时有喜鹊聚集在天河上架成鹊桥。唐代学者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宋代学者陈元靓《岁时广记》卷26引《淮南子》云:“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宋代学者罗愿《尔雅翼》卷13云:“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2 、乞巧
南朝学者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袁珂先生《中国神话大词典》引《帝京景物略》卷2云:“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谓之乞得巧。”
3 、炎黄两族通婚的故事
笔者在全彩绘大画册《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一书中,以及《牛郎织女隔河望,炎黄恋战七千年》(《文史杂志》,2003年4期)一文中均指出,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的牛郎与织女通婚而受到惩罚的故事,记录的是炎帝族的鼓部落与黄帝族的缘妇部落的青年男女,突破双方敌对情绪和母系社会的习俗,大胆相爱、成家立业的社会变革。事实上,炎帝族与黄帝族从战争走向融合,中华民族的形成,均得益于炎帝族和黄帝族青年男女的爱情追求和相互通婚。因此,七夕既是夫妻团聚节、情人节,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纪念日,象征着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的团结。
根据上述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七夕的特色食物应该能够体现夫妻团聚的幸福、情人相聚的喜悦,民族团结的信任与繁荣,以及在艺术、工艺上精益求精的追求。据此可知,七夕的特色食物应以瓜果和蜜为主。《太平御览》卷31引《日纬书》:“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与此同时,蜜在我国象征着夫妻甜蜜的生活,而蜜蜂建造的六边形蜂窝属于巧夺天工的设计。此外,还可以用松针象征绣花针,煮松针汤喝;松针可入药,具有预防流脑,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夜盲症、神经衰弱、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药效。或者用五彩面象征绣花线,用藕象征情意绵绵(藕与偶同音),用石榴象征团结,用红高粱与黄小米双色饭象征炎帝族与黄帝族的融合,等等。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商家开发七夕特色食品,开拓新的商机。同时也建议我国外交、文化和新闻媒体等部门,向世界输出七夕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山海经、五藏山经、西山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邳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崖。钦邳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皴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
从上述记载可知,在这场黄帝部落与钟山部落的激烈战争中,黄帝部落取得全面胜利。所谓钦邳和鼓死后化为某种动物的说法,其内涵的历史信息是相当丰富的,问题是解读这些来自远古的信息又是非常困难的。它可能意味着鼓与钦邳的族人被黄帝部落接纳为新成员,并被赋予了预报战争和旱灾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鼓与钦邳的族人被迫远走它乡,但仍然伺机收复家园故土,向黄帝部落报一箭之仇。
有趣的是,这个居住在黄河河套地区的“鼓”部落(袁珂认为系炎帝族),或可称为“河鼓”,而“河鼓”乃天上的星星,相传是牛郎所变(炎帝族以牛为图腾)。与此同时,黄帝的妻子嫘祖,以发明养蚕纺丝著称,乃名副其实的“织女”。据此,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可能记录着炎帝族与黄帝族青年男女冲破两族敌对情绪而通婚的故事,而正是他们的爱情促成了炎黄两大族的和解与融合并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因此河套地区,很可能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之一,开展河套学研究实属必要。摘自《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第31页。
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缘,衣服的镶边;“缘妇”当指擅长织带绣边的女子。殳,兵器。袁珂注:“经文始为侯上疑脱殳字。侯,射侯也。”射侯即箭靶,《周礼·天官·司裘》:“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郝懿行注引《说文》:“古者毋句氏作磬,垂作钟。”《乐录》:“无句,尧臣也。”袁珂注引《路史·后纪四》:“鼓兑头而
《西山经》西次三经称钟山之子名鼓,鼓与钦
七夕吃什么?
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相传是织女星与牵牛星相会的日子。笔者曾多次提出,我国政府应当把七夕以及其它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设为公休日。众所周知,传统公众节日的魅力之一是有着独特的活动,以及相应的特色食物。那么七夕节应该吃什么呢?显然这与七夕的文化内涵有关。
根据笔者的研究,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夫妻团聚、情人相会
民间故事称,天上的织女来到人间洗浴,牛郎听从神牛的话,偷走织女的衣服,织女遂与牛郎成婚。但是,织女与牛郎的婚姻,受到织女母亲(王母娘娘)或父亲(天父,苗族传说)的反对,牛郎织女小夫妻被分隔在天河(天汉、银河)两侧,每年只有在七夕这一夜,织女与牛郎才能相会,届时有喜鹊聚集在天河上架成鹊桥。唐代学者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宋代学者陈元靓《岁时广记》卷26引《淮南子》云:“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宋代学者罗愿《尔雅翼》卷13云:“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2 、乞巧
南朝学者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袁珂先生《中国神话大词典》引《帝京景物略》卷2云:“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谓之乞得巧。”
3 、炎黄两族通婚的故事
笔者在全彩绘大画册《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一书中,以及《牛郎织女隔河望,炎黄恋战七千年》(《文史杂志》,2003年4期)一文中均指出,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的牛郎与织女通婚而受到惩罚的故事,记录的是炎帝族的鼓部落与黄帝族的缘妇部落的青年男女,突破双方敌对情绪和母系社会的习俗,大胆相爱、成家立业的社会变革。事实上,炎帝族与黄帝族从战争走向融合,中华民族的形成,均得益于炎帝族和黄帝族青年男女的爱情追求和相互通婚。因此,七夕既是夫妻团聚节、情人节,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纪念日,象征着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的团结。
根据上述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七夕的特色食物应该能够体现夫妻团聚的幸福、情人相聚的喜悦,民族团结的信任与繁荣,以及在艺术、工艺上精益求精的追求。据此可知,七夕的特色食物应以瓜果和蜜为主。《太平御览》卷31引《日纬书》:“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与此同时,蜜在我国象征着夫妻甜蜜的生活,而蜜蜂建造的六边形蜂窝属于巧夺天工的设计。此外,还可以用松针象征绣花针,煮松针汤喝;松针可入药,具有预防流脑,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夜盲症、神经衰弱、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药效。或者用五彩面象征绣花线,用藕象征情意绵绵(藕与偶同音),用石榴象征团结,用红高粱与黄小米双色饭象征炎帝族与黄帝族的融合,等等。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商家开发七夕特色食品,开拓新的商机。同时也建议我国外交、文化和新闻媒体等部门,向世界输出七夕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前一篇:地球北纬30度的十二大千古之谜
后一篇:沉思神秘的玛雅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