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事情节
记者:为什么要设定苏画的两个孪生姐妹因苏画和林梧榆的婚姻而出车祸?
骆平:我想表现一种悲剧的感觉。苏画是她的孪生姐妹介绍给林梧榆的,最后林梧榆在车祸发生、并且在完全有足够时间去营救被困车中的两姐妹时,却惯性地先将自己的领导周到地照顾好,因而耽误了最佳时机;另外我也想凸现林梧榆的个性,他就是那种很平庸的,善于在官场钻营的人,他所追求的理想就是当官,苏画的姐妹却因为林梧榆的人生理想作出了无谓的牺牲。
记者:作为一个女人,当她遇到这样的遭遇———同时失去两个妹妹,并且了解到事故的真相是由自己的丈夫一手造成,这时苏画是否会像普通女人那样反应激烈?
骆平:我在书中强调了苏画的反应是比普通人要含蓄得多,跟她女雅痞的个性相一致:内敛但是果断。
关于女主角苏画记者:
书中的女主角苏画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骆平:因为我自己当过记者,同事和同学当中也有不少人是从事新闻工作,所以我对这个职业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应该说,苏画肯定有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记者:为什么要让苏画的婚姻落回到老的套路中去?苏画的丈夫是个普通而平庸的男人,这样的男人应该很难理解女雅痞的生活原则。
骆平:我其实是想借用苏画的婚姻来体现一个女人的悲哀。高学历、高收入、高能力使得苏画具有了常人不能想象的生活空间,但在感情问题上她还是没有逃出传统的束缚。她并不是因为惧怕别人评说才结婚的。当一个女人很年轻的时候,她可能会需要一个体面而浪漫的爱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会变得现实,想找一个稳定的、长久的伴儿,可这时她却悲哀地发现自己的选择面正变得越来越小,只能选择一个可能是很平庸的男性。
苏画有两段感情,18岁她爱得不顾一切,甚至在爱情中充当不光彩的角色;28岁时却现实地找了一个身边的、给了她温暖的男人。
关于女雅痞
记者:你是否认为女雅痞追求的是一般人不太能够想象的生活?你书中的代表群体都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年龄在25至30岁之间,那么当她们年龄增大,生活更加现实以后,她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会改变?
骆平:是的。雅痞这个概念是早就有之的名词,在此基础上我创设了“女雅痞”这个概念,可以用“时尚生活、干净内心”这样一个说法来概括其精神特质。女雅痞在各个大中城市都比较多,尤其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女性,白领群体,她们有能力保障自己优越的生活。
女雅痞和年龄没有太大关系,它是一个成熟女人对生活的一种自我选择。我想表现的女雅痞不光是物质生活上的,更主要是精神欲望上:懂得很多知识,经历过很多事情,既充满激情又表现冷漠。至于她们是否是主流的问题,只要你用宽容的眼光来看,你会发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女雅痞的倾向。
关于王家卫
记者:有人说《锐舞派对》是成都的《花样年华》,并且直言你的书是专门为给王家卫拍电影而准备的。
骆平:我一直比较喜欢王家卫的作品,特别是《花样年华》当中女主角面对现实无法把握自己的淡淡悲哀,唯美而又东方,王家卫处理得非常好。写书之前我有朝王家卫风格上靠拢的意思,书完成后交给出版社,编辑很惊讶地说,这本书完全可以交给王家卫拍电影!恰好和我的念头不谋而合。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联系王家卫,希望美梦成真。但我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和《花样年华》有结构和情节上的相似之处,两者以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精神气质来表达含蓄、隐忍和唯美的情致。要说共同点,就是我们都不约而同采用了东方原质的、水性的、清淡的叙述方式。
关于成都
记者:成都似乎一直都是一座慢节奏的城市,但在你的书里对这座城市的描述很动感很忙碌,你对自己所居住的这座城市的时尚生活怎么看?
骆平:成都之所以会给人慢半拍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好皮囊:大片的平原、温吞的天气,滋润的花木,精彩的茶馆、午夜浮华的酒吧———居住在这样地方的人常常会有此生足矣的感叹,人们深受蛊惑,忍不住活得精致和从容一些,把人生的脚步稍稍放慢。
但成都的白领和其他任何城市的白领一般无二,起劲地工作,拼命挣钱,积极消费,努力做一头勤恳耕地又勤恳吃草的好牛,竭尽牛道。白领匆促的步履成为成都一段快节奏的华尔兹。
成都的时尚也是最具有个性的一种,完全不讲章法,不问套路。比如成都的小资可以做成十足的“土资”,一边喝卡布奇诺咖啡,一边吃正宗本地烧烤。成都是一个让人舍不得将生活粗糙敷衍过的地方,因此,成都人充满激情地扮演时尚的创造者和试验者。记者杨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