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轻应用评论it |
分类: IT评论 |
一、轻应用的本质:站在巨人肩膀上
WEB能越来越成功,与浏览器的强大分不开,这意味着浏览器能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应用容器,这样人们只要下载一次浏览器,就不用再下载其他应用。另外,WEB的成功还与整个生态分不开,整个WEB应用从终端、到网络、到服务、到应用开发支持有非常完善的产业链,这样的协作,让应用开发门槛降低,让效率增加,成为了最优解。
轻应用的本质也是如此,在底层操作系统之上,增加一个类似浏览器的框,在这个框里,再次把能力进行包装,实现了客户端的轻。
轻应用对于开发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但是单靠开发者的热情是不够的,如同WEB的发展需要统一的标准和强大的生态那样,轻应用也需要,可惜目前HTML5虽然是标准但并不够,于是业界的大佬已经开始按耐不住开始营造自己的轻应用生态了,这意味着,开发者做轻应用,首先需要选择站队,看你站在哪个巨人的肩膀上。
二、轻应用生态之争
目前国外在轻应用上似乎也没有形成太多可借鉴的地方,国内倒是形成了百度、腾讯、阿里(UC)三个最主流的轻应用群,那三个生态怎样呢?
从入口平台上看,腾讯微信装机数量最大,这也是为何如此多公众账号趋之若鹜的原因,但是微信不算纯轻应用的平台,还要兼顾其他的功能,但这既是问题也是优势;而百度在轻应用的布局上潜力可能更大,搜索和地图天然的是轻应用的载体,而流量也同样巨大,对长尾开发者相当有吸引力;UC在浏览器上耕耘得很深,对体验和转换有独到,但是整体气势上弱些,它培育了很久的生态都未有太大起色。
三、轻应用的前景
生态已经搭建了,筑巢是否能引到凤,关键还是看最终用户受不受用。虽然轻应用有几个NATIVE APP所不具备的杀手锏,包括无需下载安装、实时更新升级、能够轻松跨平台等,但是仍然面临几个问题:
1、使用的感知还是不足:我个人感觉网络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记得当年PC网络上网速度还是56Kmodem的时候,还很流行用CTERM之类上BBS,因为打开图文丰富的WEB太慢。现在也一样,如果要做到和Native类似的感知,那么页面切换一定不顺畅。
2、NativeAPP更适合于手机场景式应用:轻应用要能热起来,需要大家一打开手机,首先进入的就是某个框,就如同我们打开电脑,基本第一个打开的就是浏览器。但实际在手机应用中,大家是按场景来使用的,比如在路上可能打开地图,在等电梯可能打开新闻,在无聊时打开游戏,在饭点的时候打开团购,在出门时看看天气,在等人时打开微信。。。。而在pc上,可能都是打开浏览器。
3、轻应用本身也和在手机上用web浏览器直接浏览网页有竞争:大部分轻应用还是以内容为主,真正要调用本地设备能力的不多,而现在越来越多网站都针对移动设备有做优化,如果轻应用没有突出的优势,那么干脆就WEB好了,当然优化过的WEB也可以认为是广义的轻应用。
因此,即便有很多大佬的推广,即便有很多好处,在入口尚未尘埃落定之时,应用开发者仍然希望通过APP占据某个生活场景的入口,短期内轻应用能走多远不好说,不过公众账号的大热可以看出轻应用还是会占据一定空间,也就是有人总结的,Native APP更适合于高频应用,而轻应用更适合于低频应用。
不过,对于未来,随着人机交互能力的提升以及网络带宽的增加,轻应用这种模式一定会逐步从目前的边缘进入主流,而具体的形式我觉得会和现在不同,产品形态应该是更接近于将场景交互、应用搜索、应用提供融合一体的形式,目前已经有类似的形态:
第一类是语音助手类,比如Siri、百度语音助手、讯飞点点,当用户问某个问题比如天气或者航班,这个入口框就搜索相应的应用,并把应用内容直接嵌入到入口框中。
第二类是位置服务类,比如百度地图中的“附近”,当用户在某个位置,这个入口框搜索相应的团购、酒店、打车,将应用内容统一嵌入呈现。
第三类是扫描图像类,比如Google Glass或者微信5.0中的扫书扫街景,也就是以识图为基础,搜索和某个特定图相关的应用,并将结果统一呈现。
也就是,如果在移动终端这个小小的输入不便的设备上,能够解决更自然的入口、更准确的直达用户所需的应用、更开放的应用开发者生态以及更快速和更廉价的无线带宽,那么轻应用就有戏了。